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资源馆——

古茶树研究和交流的窗口

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资源馆内陈列。

本报记者 刘祥元 通讯员 柏顺文

“茶树起源于4000万至6000万年前,世界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这是被世界公认的观点。”西南林业大学蓝增全教授谈起古茶树如数家珍,他介绍,世界上90%以上的茶树分布于云南,90%以上的古茶树分布在澜沧江流域及其毗邻的哀牢山山脉和高黎贡山山脉,茶树经历了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进化历程,云南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和茶文化历史,研究古茶树、古茶树生态、古茶树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2020年,首个国际茶日来临之际,西南林业大学成立了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西南林业大学举行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系统梳理古茶树资源,对古茶树资源保护与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成为了古茶树资源馆的前身。截至目前,随着对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梳理、标本的收集丰富、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古茶树资源馆成为集资源保育、教学科研、科普宣传、文化传承、产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是探究茶树起源和发展历程的自然殿堂。

建立古茶树自然档案

走进古茶树资源馆,映入眼帘的是关于古茶树的科普介绍,以及各种古茶树标本的展示。

“馆里的古茶树标本都是我们陆续收集起来的,部分古茶树木材标本是社会捐赠的。”蓝增全介绍,古茶树资源馆目前收集了古茶树的花果叶等标本4000余份,古茶树木材标本200余份,这些古茶树的实物样本建立了古茶树“自然档案”,为古茶树的分类、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古茶树是活着的文化资源,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蓝增全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古茶树资源,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资源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古茶树资源可视化平台,为古茶树资源建立了数字化档案,可以实时监测古茶树的生长状况、地理位置等信息,这对开展古茶树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馆内的一隅,摆放着来自各地的300余饼(袋)古树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的44款茶样,散发出浓郁的茶香。这些古树茶,有的来自西双版纳州的深山老林,有的产自普洱的千年古茶园,每一款古树茶代表着特定的古茶树品种、生长环境以及制作工艺。

除了丰富的实物标本,古茶树资源馆在书籍、文稿等文史资料收藏方面同样成果丰硕,共收藏有1300余份相关资料,成为研究古茶树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珍贵文献。

深化古茶树研究与成果运用

“我们以古茶树多个主题板块为脉络,系统而深入地展示了古茶树资源的丰富内涵与重要价值。”蓝增全介绍,古茶树资源馆系统展示古茶树与古茶树生态系统、古茶树文化、古茶树产业、古茶树的科学研究,助力古茶树的自然知识和文化历史的传播。

“我们以往的研究,主要是聚焦于古茶树的研究,现在我们主要聚焦于古茶树与古茶树生态系统的研究。”蓝增全介绍,古茶树与古茶树生态系统板块聚焦古茶树的自然生长环境,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呈现以及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生动地展现了古茶树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古茶树生态系统中独特的昆虫、微生物群落,它们在古茶树的生长、繁殖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澜沧江流域,集中分布着古茶树、古茶树群落,多个民族围绕着古茶树和古茶树群落聚集,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茶事、茶俗、茶礼,成为了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蓝增全说,我们深入研究澜沧江流域与茶文化历史的关系,出版了《澜沧江孕育茶文明》。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展示考古发现的古代茶具、茶叶残片,以及历史文献中对澜沧江流域茶叶起源、种植、贸易的记载,生动地再现了茶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古茶树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是茶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古茶树与茶产业板块中,详细介绍了古茶树资源在现代茶产业中的种质资源与生态文化的应用与发展。一方面,展示了传统的古茶树茶叶采摘、制作工艺,从手工采茶的技巧,到传统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让参观者深入了解到一杯古树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技艺与匠心精神。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现代科技在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应用成果。

“我们深入云南各地的古茶树产区,开展实地调研、样本采集与分析工作,在古茶树资源调查、保护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蓝增全介绍,我们从最初关注古茶树资源,到逐步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开展系统科研工作的发展历程,为推动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不仅彰显了西南林业大学在古茶树研究领域的学术实力,也为未来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蓝增全说。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古茶树资源馆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蓝增全介绍,通过与企业合作,在古茶树保育、生态环境修复、茶叶加工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推动了茶产业的升级发展。

据介绍,西南林业大学研发的古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解决了古茶树品种扩繁难题,为茶企提供了优质的古茶树种苗,促进了古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大;在茶叶加工技术方面,创新研发的低温烘焙工艺,有效保留了古茶树茶叶的香气与营养成分,提升了茶叶品质,产品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搭建古茶树交流合作平台

“这是一个探究古茶树历史充满魅力的场所。”近日,来自加拿大的张茜然在古茶树资源馆留下了参观后的感悟。她说,听闻西南林业大学有古茶树资源馆,就慕名前来参观,在这里了解了很多古茶树的资源。现如今,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资源馆逐渐成为茶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的新地标。

“平均每天有三场次的人员来参观,除了学校的人员参观外,每月平均有600余人次的社会人员参观。”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古茶树研究中心负责人李法营介绍,古茶树资源馆自建成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逐渐成为茶文化传承与科普教育的新地标。

李法营介绍,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古茶树资源馆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人群,资源馆设计了多样化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为中小学生开展古茶树科普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标本制作、科普讲座等形式,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古茶树,了解古茶树的生长习性、生态价值以及保护意义,从小培养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对于普通公众,资源馆则通过举办定期的科普展览、网上预约、开放日活动等,向社会大众普及古茶树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古茶树资源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古茶树资源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西南林业大学开展古茶树科研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由西南林业大学牵头成立的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联合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单位,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工作。此外,还与云南省内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古茶树研究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提供了试验田。

这些科研平台的搭建,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创新力量,为古茶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为国内外古茶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以及茶产业从业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 云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不朽功勋

  • 古茶树研究和交流的窗口

  • 报头

  • 文武铸丰碑 忠魂耀山河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