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连尹氏墓葬”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河西乡下勐连村的魁阁山东麓,是德宏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坐西北向东南,密檐顶,石砌封土墓。墓首和基座正面雕有吉祥图案作装饰。墓葬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块墓志碑。右墓志碑,记录了墓主生平,吴江金天诩撰文,余杭章炳麟篆额,同里姻晚生李根源书。左墓志碑,系曲靖孙光庭撰文,定县谷钟秀书。墓地虽小,却因名人字迹较多而集中,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勐连尹氏墓葬地汇聚清朝内阁中书孙光庭、民国国务总理兼农商部长李根源、国民政府外交部专员尹明德、民国云南第一殖边督办兼腾越关监督李曰垓等一批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的诸多名人的题词和墓志铭,以及勐连尹氏墓葬所蕴含的明代尹兰开疆拓土、清代尹占甲守疆卫国、民国时期尹文德抗战治疆的史实。
第一个故事是在明朝初年。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陲,命傅友德、蓝玉、沐英征南大军平滇置边,进入云南。勐连尹氏墓葬墓志铭中记载的当地尹氏始祖尹兰就是随军进入云南的守边将士之一。尹兰,字睿天,号天信,受封世袭千户指挥武略将军,南京应天府人氏,洪武十九年(1386年),尹兰奉调西征云南边陲腾越。当时从征军官需要分驻各要地防守,实行“有事防边、无事屯田”的军屯政策。驻防官兵按照各自的职责与等级分给田地垦荒耕种,在有耕有守的军屯政策鼓励下,随军官兵纷纷落籍在驻防之地。战事结束之后,尹兰率领军队继续驻防腾越一带,并带领家眷从此落籍云南驻守西南边疆。
第二个故事是在清朝后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月二十四日清朝驻英公使薛福成和英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导致中英滇缅北段界务问题产生。中缅边境处于危险境地,生活在这一带的中国边民只得在恐慌中度日。面对英国殖民者不断对边疆的蚕食和入侵,腾越厅奏报云贵总督府和朝廷,加封尹占甲为野人山六品团练,尹占甲随即率领由汉族、傣族、阿昌族等各民族组成的团练数百名奔赴并驻扎于野人山,守边护疆。尹占甲,字苑林,号捷魁,生于今梁河县河西乡下勐连村。尹占甲自幼聪颖慧敏,读书超群,于光绪壬辰年补腾越厅学弟子员,后被地方绅民荐举,任野人山总练,职守一方边境安宁与士兵的训练,并先后数次率兵抗击英帝国主义对边疆的蚕食和入侵。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四日,英兵侵入我腾越边界,烧毁腾越厅属茨竹、派赖各寨,并威逼当地边民归顺,腾越厅闻讯后派尹占甲前往援救,尹占甲奉命继续率领由汉族、傣族、阿昌族等各民族组成的团练讨伐英军,同时与少数民族土兵共同合力荡平作乱,后英军开始退出界外。由于守疆所积战功,尹占甲因而获清廷六品军功顶戴功牌的封赏。宣统三年(1911年)一月,英国军队又悍然占领滇西片马地区,此时的尹占甲已经重病卧床,但他不忍见国土沦丧而感到有愧朝廷和祖宗,他说:“只要朝廷一声令下,吾等必披甲再征!”
第三个故事是在民国时期。当时,由于国家时局动荡,面临着外忧内患,那时的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吸引了一批批有志青年,他们希望走从政救国的道路以此报效国家。尹文德就是其中之一。尹文德于1925年8月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于1931年7月毕业。毕业后的尹文德投笔从军,赴西北边疆服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尹文德参加抗日救国。抗战胜利后,尹文德来到位于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永平县就任县长。在治理永平县期间,尹文德不仅大力兴办地方教育,而且还整理和编纂地方史志,同时维护地方治安、巩固边防,最为可贵的是还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语言展开记录与研究。当时的民族事务工作也许是粗浅和简单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走在了时代前沿,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共梁河县委统战部、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梁河县工作站供稿;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云南省基于博物馆开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X2024YB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