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昭通市:坚持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

开栏的话

6月26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以“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为切入点,提出五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五个问题直指我省乡村振兴的核心,既是对破解难题的精准把脉,也是对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即日起,本报开设“答好五问促增收”专栏,派出多组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各地各部门围绕乡村产业、就业、改革、建设及防返贫等方面采取的政策举措、取得的成效成果以及创新实践情况,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问入手”“以问破局”,答好“五问”,促进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在上海一切都好,最近公司订单多、加班多,工资收入也不错。”中午时分,“90后”外出务工青年刘开强给家中的父母打来微信视频电话,询问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情况,分享夫妻俩在上海的务工近况。

刘开强是昭通市昭阳区永丰镇三甲社区居民,夫妻俩在上海市闵行区一家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务工。在沪滇两地人社部门和所在公司的支持帮助下,他取得了电工证、焊工证,还评上了电气工程师中级职称,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现在持证上岗,工资翻了一倍,我上个月工资有9000多元。”刘开强在通话中介绍,他在公司做产品质检,妻子从事配件组装。去年,他们家在昭阳区城区买了一套二手房,今年9月孩子要进城上小学,妻子打算返回昭通陪伴孩子。

返回老家,就业怎么办?“全部都考虑好了。”妻子杨贤雕接过电话说,现在的就业服务很贴心,社区微信工作群不定期发布招工信息,比较适合的是位于永丰镇的昭阳红苹果冷链物流园,这里离城近、用工量大、年务工时间长,可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刘开强夫妻俩的就业增收故事是昭通市稳就业促增收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和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300余万名农村劳动力中,外出转移就业人员达260万人。对昭通来说,稳就业就稳住了群众增收的基本盘。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制定出台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鼓励支持创业创新八条措施》等政策措施,建立“组织化转移就业、就业技能提升、精准化监测帮扶”三个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返乡创业模式,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增收。

在转移就业方面,昭通市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了市级人力资源产创培融合园1个、县级就业服务综合体和零工市场22个、乡镇“昭·就业”连锁超市98个、村(社区)“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平台631个、驻外就业创业工作站30个,提供岗位推介、技能培训、稳岗服务、权益维护等就业服务。

在就近就业方面,昭通市立足苹果、天麻等产业资源,延链补链强链,强化政策扶持,抓实返乡创业,推动创业、产业、就业联动;积极盘活资源“招小商”,以党建引领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力度,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2024年,昭通市301.09万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率86.91%,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9.50%,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3.39%;通过县域就业岗位扩容提质,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引导4.5万人返乡创业、带动11.7万人就业,让群众的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本报记者 沈迅

  • 建水古城旅游热

  • 习近平向苏里南当选总统西蒙斯致贺电

  • 报头

  •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 云南“数字出海”风劲帆满

  • 昭通市:坚持外出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

  •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卖品牌”

  • 国家下达5.14亿元资金支持云南高校重大设备更新

  • 结新朋 会旧友 叙真情

  • 攥指成拳 提升基层监督效能

  • 上半年我省公共资源交易成交额近2000亿元

  • 风雪丫口:铁血雄关展新颜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