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纳京村分到了去年勐阿镇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项目的6万元租金。”纳京村党总支书记陶有林说,“今年,我们用这笔钱重新修缮了入村道路,完善了排水设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勐海县勐阿镇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项目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重点推进的沪滇协作项目之一。2024年,该项目获得40万元租金收益,其中24万元由项目所在村嘎赛村留存,剩余的由勐阿镇政府统筹分配到纳京村、南朗河村、贺建村3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此外,勐腊工业园区配套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投入2880万元沪滇帮扶资金,2024年产生效益65万元,由勐腊县统筹分配至全县21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勐海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勐混片区厂房项目在2024年产生收益35.25万元,由勐海县统筹分配到全县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
这样的分配机制是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西双版纳州小组持续打造“三个集中”产业协作品牌的具体体现。“三个集中”指资金集中、收益集中、分配集中,沪滇协作注重产业发展类项目资金向园区、已有基地等高效益区域集中,提升资金效益;注重将收益向县(乡镇)平台集中,提升统筹力度;注重利益分配向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中,更公平惠及群众。
与此同时,上海市“五金”收益分配机制也在援滇干部的帮助指导下落地,促进西双版纳州小糯玉米产业发展和收益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结对帮扶勐海县勐阿镇,西双版纳州便活学活用来自松江区的“五金”机制。“‘五金’原指租金、薪金、税金、股金和公益金,考虑到当地村民对‘股金’比较陌生,便改成了更容易被村民理解的‘发展基金’。”援滇干部、勐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荣政介绍。
勐阿镇嘎赛村的臻收农业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勐海分公司是“五金”收益分配机制落地的第一站。具体而言,“租金”指企业租赁厂房支付的租金,“薪金”是村民们就近务工的薪水,“税金”是企业在当地缴纳的税收,“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农户先行发展、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支持产业巩固扩大,“公益金”则用于捐资助学、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依托勐阿镇农产品初加工冷链物流设施项目,臻收农业勐海分公司带动群众以“订单农业”模式种植并收购小糯玉米,全镇签订“订单”的农户约500户,种植面积4000余亩。“以前村民需要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现在通过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在家务工、照顾老人和孩子,还可以跟着公司种玉米,多了一份收入。”嘎赛村党总支书记岩养说,“大家都很支持这样的分配方式,我们都是‘五金’机制的直接受益者。”
本报记者 林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