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文理抉择”这一老话题又引发新讨论。从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到近两年“文科无用”等论调,种种说法令不少考生及家长心生迷茫。未来,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科人才?
当文科遇到AI
美国哈佛大学2024年取消了30多门秋季课程,历史与文学类课程受冲击最大。国内高校也有类似举措,撤销或合并文科学部,停办诸如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广播电视学等人文社科专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AI大模型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潜在影响研究:2024》显示,编辑/翻译、人事/行政/财务/法务受大模型影响较大。
一方面,这些职业中的一部分基础工作内容可以用大模型工具替代;另一方面,这些职业仍需要“人”的技能,如创造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更高的认知水平和更丰富的经验。
与此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当今文科课程并未跟上时代步伐,数千字的结课论文抛给AI工具,几分钟就可以得到基本符合要求的初稿。高校文科教师一边对学生上交的“AI味儿”作业仔细甄别、谨慎指导,一边怀揣“被AI取代”的危机感,文科真的要“没落”了吗?
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并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等。
文科要寻找新的破题方式。
高校探索新文科教育
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
文科教学打开新空间。去年8月,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团队等开发和创建的人文知识问答辅助系统“云四库”上线,将通用大模型运用到人文领域,在回答事实性问题的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探讨。
文科课程展现新气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3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杨智惠在校期间选修《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新凤认为,学习这类课程可以深化文科研究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其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影响力。
加速跨学科专业建设。近五年,各高校相继设立交叉融合型的文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一些专家指出,文科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将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学科的视野理解世界。
AI催生文科职业新方向
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脚本、设计镜头,用生成式AI工具制作动画场景——“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王幻说,生成式AI动画除了需要灵活使用多种AI工具,与AI沟通还要注意精准,否则达不到创意要求。
中影年年公司研发总监蔡一铭表示,当建模等技能被AI逐渐拉平以后,美学和艺术理解在这个岗位上会越来越重要。
人工智能伦理顾问、科技传播专家、用户体验研究员……“文科+AI”打开了新的职业通道。为响应这一新需求,北京大学设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复旦大学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文科。网易伏羲游戏AI产品负责人李乐说,在游戏AI领域,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对市场趋势有敏锐的洞察力,还要具备较好的创意设计和沟通能力,这是文科背景人才擅长的。
行业风云变幻,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永明认为,中小学生应尽早接触先进技术,把它作为一种通识进行学习。这是新文科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选择某一领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应保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能力,始终拥有面向不确定未来的能力和勇气。”王新凤说。新华社记者 杨湛菲 朱涵
据新华社北京7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