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施甸县由旺镇的荷塘里,随处可见农户挖藕、捕虾、采莲蓬的忙碌身影。
“施甸的藕田就像不打烊的‘蔬菜铺’,四季有藕挖,天天有藕卖。”施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魏永田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满心喜悦。
这份“不打烊”的底气,源于施甸县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2019年,施甸县整合坝区由旺、甸阳、仁和、姚关4个乡镇的万亩低洼积水田,构建起大户承包种莲藕、早中晚熟接力种、错峰技术来护航的种植体系。
通过精准调控种植周期,施甸县已形成5月至6月3000余亩早熟莲藕赶鲜上市、7月至12月5000余亩中熟莲藕稳定供应、次年新春至暮春2000余亩晚熟莲藕接续上市的格局,实现月月有鲜藕,季季不断档。
甸阳镇大竹篷村的段自喜家种的是早熟莲藕,从5月至6月采用“边挖边种”的错峰技术,实现了大藕上市卖高价,小藕就地留做种的目的,每亩能省下2000多元钱,还能稳稳抓住错峰上市的好价钱。“50亩莲藕,每年纯收入超18万元。”拿着刚挖出的鲜藕,段自喜一脸喜悦。
规模化种植让现代农业技术有了施展的空间。段自喜指着荷田上空的无人机说:“过去施肥要10多个人,现在用无人机,半天就搞定,不仅不伤藕,每亩还省下几百元成本。”
规模化种植铺就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就业路。由旺镇坡脚村的村民孙祖山说:“每年在荷田挖10个月的藕,能挣六七万元,还能守着家看娃放学。”
魏永田介绍,目前,施甸县共有4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荷田成了当地村民的“金饭碗”。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段茸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