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通讯员 陈会平
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根甘蔗吃干用尽”的全产业链,正将40万亩甘蔗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截至目前,已带动2.3万户种植户增收,辐射带动9776户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走进耿马镇弄巴村,空气中弥漫着甘蔗的香甜,连片的甘蔗地如同绿色的海洋,生机盎然。“今年甘蔗的长势非常好,肯定又是丰收的一年。”弄巴村党总支书记赵海高笑容满面地说。
弄巴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甘蔗生长。
“‘一根甘蔗’甜蜜了我们整个村。”赵海高说,甘蔗是全村的支柱产业,如今弄巴村已经成为耿马县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村,甘蔗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0万吨。2024/2025榨季,全村甘蔗农业总产值约5499万元,甘蔗种植面积19.96万亩、总产量11.69万吨,甘蔗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23.1万元。
起初,赵海高在村里带头种了6亩甘蔗,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如今已经发展到100多亩。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纷纷开始种植甘蔗。如今,靠着“甜蜜产业”,弄巴村村民不仅住上了小楼房,还买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甜。
为实现科技增收,弄巴村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并依托蔗糖企业产业指导员开展种植管理培训,引导蔗农科学种植。推广全膜覆盖技术与甘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运用“除草地膜+农药+肥料”模式,省去了中耕管理的除草、施肥、打药环节。加强病虫害联防联控,蔗区无人机飞防率达100%。
李应华是弄巴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和甘蔗种植大户,每到榨季,需要雇400余名工人协助生产,一名工人每天工资350元。李应华感慨地说:“甘蔗产业让我过上了富足的日子,我也有机会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大家一起增收。”
在耿马产业园区生产车间,机械臂在浆水中搅动,再将合成的纸浆热压成型,制作成一个个代塑产品。
“我们处在蔗渣产业链的延长线上,利用蔗渣中的纤维素制作防水防油的可降解餐具。”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小琴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代塑产品有130余种,2024年出口销售额达6000万元,今年准备拓展国内市场,一期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
在耿马产业园区,价值成倍增长的不止蔗渣。园区负责人李秀成介绍,园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牵线搭桥作用,围绕“一根甘蔗吃干用尽”产业链精准招商,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糖、酒、纸、饲、肥、新材料”6大类34个产品的蔗糖全产业链。目前园区内入驻55家企业,衍生农资化肥等与甘蔗产业有关的农业服务公司128家,每年可带动3500余人就近就业,2024年园区产值达38.1亿元。
弄巴村和绿赛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只是耿马县发展甘蔗产业的一个代表。近年来,耿马县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探索“党总支+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大力发展甘蔗产业,用甘蔗“挑”起村民的甜日子,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兴旺、村集体增资的路子,以产业发展答好群众增收之问。
2024/2025榨季,耿马县甘蔗种植面积40万亩,甘蔗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共有涉糖企业200户、蔗农2.3万户12万人,蔗农人口占农业人口的57%;甘蔗产业带动蔗农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带动6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创收4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