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宁蒗,群山如黛,晚风送爽。7月18日傍晚,彝族、普米族、纳西族等各族儿女身着盛装,以火为媒,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广场中央,毕摩神情肃穆、步履沉稳,绕行火把一周后,引燃了盆中的火种。紧接着,身着民族服装的彝族孩童紧攥火把,小心翼翼地将火把伸入圣火盆取火……
祈愿的火光还在燃烧,欢快的节奏已然响起。各族群众手挽着手,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踏歌而舞,在火光里打跳。飞扬的裙摆、喜悦的脸庞,整齐的踏步声、欢笑声与火把燃烧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最动人的民族团结交响乐。
仪式与歌舞渐歇,数百支点燃的火把迅速汇聚成一条奔腾的“长龙”,在人群如潮的欢呼声中,“火龙”从万格广场出发,沿着泸沽湖大道缓缓游动。所到之处,欢呼声此起彼伏,汇成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兴奋地追着火把奔跑,清脆的笑声划破夜空;年轻人则高高举起手机,屏幕的微光与跃动的火把交相辉映——传统的光辉与现代的记录在此刻完美交融,共同描绘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时代长卷。
今年火把节期间,宁蒗彝族自治县还将举行民族打跳、“诗歌季”、“美食季”等活动。
本报记者 和茜 李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