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由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曲靖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会泽县驾车乡白泥井村实施的3000亩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效果突出,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现场观摩会参会代表的肯定。
白泥井村地处高寒山区,海拔2650米,平均气温8℃,适宜马铃薯、荞麦等作物生长,种植马铃薯是当地群众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2024年12月,云南农大、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曲靖市农科院、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承担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课题二“西南区薯类病虫害演替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在白泥井村开展3000亩以马铃薯晚疫病和块茎蛾为重点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在7月17日举行的现场观摩会上,记者看到,应用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喷施了丁子香酚、抑快净等新型高效杀菌剂的马铃薯基本上没有感染晚疫病,叶片碧绿,长势较好。而未进行晚疫病防控的对照田块里,同一品种马铃薯茎叶出现明显褐斑,大部分植株已枯萎或死亡。由于防控效果突出,“五精一统”防控技术带动驾车乡周边地区自发防控10万亩,辐射曲靖市马铃薯产区应用80万亩。
“西南地区生态条件适合马铃薯种植,但也有利于晚疫病爆发,是我国晚疫病危害严重的代表性区域。由于晚疫病常发、重发,造成的产量损失达20%至80%,严重时甚至绝产。”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晚疫病防控专家赵志坚表示,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是马铃薯生产的头号杀手,流行性强、危害重,在一个生长季可多次再侵染。云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钱琳刚介绍,在云南马铃薯各类病虫害发生中,晚疫病是最严重的。2024年达到了370万亩次,占云南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的60%。
为有效防控马铃薯晚疫病,赵志坚团队经历多年攻关,通过创新性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植保技术,构建了“精准识别—精准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防控体系。通过整合“品种抗病性精准鉴定、病害智能精准诊断、药剂防效精准评估、疫情动态精准测报、无人机精准施药”5项核心技术,实现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统防统治,有效解决了传统防控中存在的识病难、选药难、测报难、施药难、防效低等关键难题。该技术的应用,较农户自防每亩增加产量1012.6公斤至1858.2公斤,实现亩均增效1500元至3000元;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升30%,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目前,该防控技术在云南年核心示范面积达5万余亩,技术覆盖面积超过600万亩,并入选云南省农业主推技术。
“选好种、认准病、选对药、瞅时机、打匀药。”赵志坚道出了马铃薯晚疫病“五精一统”防控技术的要点。他表示,希望通过“五精一统”技术、块茎蛾性诱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及相关产品的集成创新,构建云南马铃薯病虫害全生育期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云南马铃薯种植安全和绿色生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推动云南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