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光绪十三年昆明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及其版片的流传

计思诚 任红华

【编者按】

2025年6月9日,是第18个“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发布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全国共有52项档案文献入选,云南申报的《清光绪十三年昆明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及其版片》及《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入选。本期我们约请专家讲述《滇南草本》版本流传的故事,以飨读者。

《滇南本草》,是云南历史上首部药物学专著,也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善的一部地方性本草,被称作“滇中至宝”,系统记载了云南特产药材及民族用药经验,使地方性药物理论化、规范化,奠定了云南的药物学基础,极大推动了云南地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滇南本草》由杨林兰茂著于明正统年间,较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早140余年。成书之后未能刊刻,以抄本传世,在传抄过程中,迭经后人增补,至清初方有第一个刊刻本。在《滇南本草》传抄本中,有少部分抄本题作《滇南草本》,兰茂同乡后贤管暄、管濬,根据家藏及乡人所藏抄本,重定并题名作《滇南草本》,另附《医门擥要》。(备注:为尊重《滇南本草》版本流传中的历史事实,本文在行文中《滇南本草》《滇南草本》并用。)于光绪十三年(1887)由云南著名书坊务本堂刊印。经一百三十余年之后,今光绪十三年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及雕版板片152片,被幸运地保存下来并藏于云南省图书馆。下面我们对昆明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及其版片流传的情况略作概述。

兰茂与《滇南本草》

兰茂(1397-1476),字廷秀,号止庵,云南嵩明杨林人。祖籍河南洛阳缑山(今偃师)。明代医药家、音韵学家、诗人、教育家、理学宗匠。终身隐居杨林乡里,采药行医,潜心著述,设馆授徒。明正德《云南志》称兰茂著作“滇人多传之”,然因多数未经刊刻,至明中晚期已大量散佚,今仅存《韵略易通》《声律发蒙》《玄壶集》《性天风月通玄记》《续西游记》《滇南本草》《医门擥要》七种及诗文若干。

明初云南,缺医,尤缺医书。兰茂因母病而学医,考奇花异草产于滇域而人不识者,辨其性味归经,考其功效主治,并搜罗民间用药经验,合滇中蔬菜草木,精研数十年,写成《滇南本草》《医门擥要》《难经发明》(已佚)三部医药书籍,医者宗之。

《滇南本草》在传抄过程中,由于医药的特殊性,出现后人不断添注的情况,这也使得《滇南本草》的版本变得错综复杂,也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不少困难和争议。

历史上明代沐琮、杨慎均在兰本基础上重撰为新本草,沐本称《苴兰本草》,杨本仍称《滇南本草》,后世范洪、高宏业、朱景阳、刘乾等,又各为添注。范洪曾说:“若复更有经验草本,增入斯集,唯俟后之君子活人济世之心已尔。”这种不断添注药物的习惯,初心并非作伪,而是为了“活人济世”,故丝毫未影响此书的学术价值,反而丰富、扩充了《滇南本草》,使得后世不同传本所载药物总和,已逾五百余种,为当今的植物学、药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基础和药用经验。

管暄、管濬与《滇南草本》

杨林管氏,明代洪武年间,入滇始祖管致和随沐国公平定云南,定居杨林镇,据传第二代管群蕃、管群仁皆为兰茂弟子,后即以医世其家。管濬并善绘事,被载入民国《嵩明县志·艺术传》:“管濬,字文明,号正音,廪生,杨林人。性恬雅旷达,喜交游,笃嗜丹青。”“至省垣,朋好争迓之,藏密室中,终日以绘画为乐,人得其尺幅,咸珍之云。”其兄管暄,其子管燮元均善医学。

管濬于光绪丁亥重刻《滇南草本》序中云:“先生著作甚多,明末兵燹,残缺无存,其或存者,传写多讹,如《滇南草本》附《医门擥要》一书,先前未经刊刻,故所存者鲜,延及于今,二百余年犹多遗失,良可慨也。余承先代遗泽,窃幸家有残编,奈年远代湮,不无废坏。余长兄暄于癸酉年春(同治十二年,1873)向里人中寻访旧存,互相校对,亲为抄补,此书乃为之全备。但私之于己,其获益有限,不如公之于世,其为利甚溥也。余念及此,因重定之,即捐家藏遗本一部,刊刻流传。”道明了此书校订渊源,始于管暄于同治年间,即开始收集整理,亲自抄补,至光绪年间,管濬重订为五卷,于光绪十三年(1887),交由滇省务本堂刊刻。此本有“光绪丁亥仲冬刊/滇南草本附医门擥要/板存务本堂”牌记;首有兰茂、李文焕、管濬、周源清四序;卷一含:“滇南草本图注上卷目录”图70幅和“滇南草本食物卷一下”;卷二、卷三均为“滇南草本”,含目录和正文;卷四、卷五为“医门擥要”,含目录和正文。全书书口均题作《滇南草本》。“收载药物458种,附方600首,医案44例”,为所有传本中收载药品数目最多者。在管濬叙中云:“俾得者朝夕采览,识见广资,庶不贻误于医药,而先生济世之功与神农尝药之功亦后先媲美,永垂万世于不朽云。”由此可以窥见管氏昆仲刊书之志,是在传播兰茂济世之精神。

王级三与昆明务本堂

昆明务本堂,是云南清代最为著名的书坊之一,原址位于昆明市马市口(今正义路北端)四牌坊(即万寿无疆坊)二百八十一号,清代初叶由王廉升设肆经营,主要刊售儒家启蒙读物及经史书籍,兼印善书、话本等类,涉及面广,也广搜旧籍板片印售。务本堂所刊印书籍,广销全省,远及川黔,并在通海、建水、下关等地开设分店,成为有清一代,云南最大的书坊。光绪三十三年(1907),云南省书籍铺成立行帮,务本堂主人王级三出任董事。民国元年,王级三领头集资,创办“开智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更新设备,发展成为民国时期云南印刷业的三大家之一,直到1950年初停止经营。

近代著名医学家陆士谔先生,主编《基本医书集成》,再据务本堂本整理,题为《滇南本草》,于1937年由上海世界书局铅印发行,这是《滇南本草》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国发行。

而《滇南草本》务本堂版片,则辗转由于乃义、于兰馥兄妹购置珍藏。

于氏与《滇南本草》

于锡金(1849-1923),字丽泉,一字槐清,号怀清。云南昆明人。祖籍河北邯郸。是近代著名藏书家、书法家,工篆隶,建有“双水精舍”,藏书甚富,曾任王炽同庆丰总管事,该号在省外称天顺祥,怀清一度曾驻上海任经理。清廷授予五品红顶商人。因母病而研习中医,置藏中医书籍甚多,仰慕兰茂为人,亲自校录止庵遗著,尤其精研《滇南本草》,且庋藏有珍贵的康熙年间抄本,以传播兰茂《滇南本草》为己任。晚岁弃商静修,以医济世,平生利济为怀,乐于慈善,时常施医赠药。

于乃义(1915-1980),字仲直,云南昆明人。1928年考入云南政法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系本科就读,1931年到云南省立昆华图书馆工作,长期用工于此,对云南藏书、地方文献和历代云南学者及其著作了解颇深,并于图书馆学、编目学、文献学有较高造诣。1946年,与兄长集资共同参与创办五华文理学院,并将家藏三万余册图书捐赠学院,以祖父名义建立“怀清图书馆”。1952年,五华文理学院并入云南大学,又将“怀清图书馆”藏书无偿捐赠,分藏云南省图书馆及云南大学图书馆。后回到云南省图书馆工作,写过三十多种有关云南地方文献的札记。

于兰馥(1922-1991),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曾任云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并师从李继昌、胡少五、袁怀珍等名老中医学习,是云南省著名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家。

在祖父于怀清的影响下,于氏兄妹和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并对《滇南本草》的整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为响应党中央“西医学习中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造祖国新医学”的号召,在于乃义先生的主持下,云南省图书馆编成《云南省图书馆藏中国医药书目》一书,于1955年8月由云南省卫生厅印发,供各医院参阅以发挥馆藏中医书籍的作用。1956年,受云南省第一次中医代表大会委托,于氏兄妹又脱产三个月筹备由云南省卫生厅、云南省中医院、云南省科普协会、昆明市卫生局联合主办的“昆明市中医中药展览会”。筹展期间,于氏兄妹发现《滇南本草》有几种不同版本,所载药品数量、性味、疗效、插图均有异同。于是他们对比多种版本,参考众多文献,写出《滇南本草的考证与初步评价》一文。于氏兄妹首倡校注整理《滇南本草》,将想法向云南省卫生厅汇报后,受到领导重视和支持,组织了《滇南本草》整理组,在于氏兄妹主持下,收集到1949年以前刊本4种(清初刻本、1887年务本堂刻本、云南丛书刻本、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抄本7种,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以务本堂刻本及云南丛书刻本为底本,组织、团结了相关医药学及植物学专家、学者,共同进行整理校注及考订绘图工作,于1959年9月完成第一卷整理工作,并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直至1978年6月,历时二十年,克服种种困难,三卷整理本完成整理及出版工作。2004年9月,复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合订本。

1980年于乃义、于兰馥兄妹将所藏《滇南草本》务本堂雕版板片,无偿捐赠云南省图书馆。由于时代原因,整理本留下了诸多不足,而务本堂刻本,已极为珍贵难求。为弥补整理本的不足,于乃义先生在省图利用所捐旧版片重新刷印,经逐片清点,仅缺佚数片,以原书重刻补入;又仿得清代画家杨应选所绘兰茂像,及省防疫站郑玲才同志拍摄杨林兰茂墓及碑刻照,增列卷端,并增刻重印前言。先生于前言中还解释了务本堂本之所以称作《滇南草本》,是有意标明该书以草药为主:“祖国药书,题名本草,《汉书·郊祀志》成帝建兴二年,早有此称。兰茂原著亦名《滇南本草》,兹务本堂刻本改名《草本》,其意何居?盖本草所收录者,以中药为主,其未为中医所习用之草药,而为草泽医生所掌握者,如清代赵学楷编著《百草镜》,专收草药,虽经其兄赵学敏选录少数入《本草纲目拾遗》,但学楷原书即未见流行。由此可以体查《滇南草本》有意标明以草药为主。”可惜书未印成,先生即谢世。先生逝世后不久,云南省图书馆将重印好的《滇南草本》,交流到各大图书馆,使得不少学者,又得以窥见务本堂本《滇南草本》全貌。

(作者1系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作者2系云南怡园昆明中医医院中医主治医师)

  • 极边重镇 亦商亦儒

  • 清光绪十三年昆明务本堂刻本《滇南草本》及其版片的流传

  • 报头

  • 一部守护文化遗产的动人史诗

  • 《中国古茶树生态系统》出版发行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