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元江龙潭乡——

创新传播方式 培育文明新风

“各位村民朋友们注意了!夏季溺水事故高发,请不要到坝塘边玩水、游泳……”连日来,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龙潭乡的田间地头,每日午间与傍晚总会准时响起彝族、汉族两种语言交织的温馨提示。在这个常住人口以彝族中老年人为主的民族乡,通过彝汉“双语”应急广播系统,构建起覆盖全乡51个村组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龙潭乡自2022年起构建“1+57”应急广播体系(1个乡级前端平台+57个村组终端),创新推出“彝语+汉语”双语播报模式,以便于彝族老人理解。广播内容紧扣农时农事,每日12时30分至13时、18时30分至19时两个时段准时播放,既避开劳作高峰又确保覆盖田间地头。“以前政策宣传要么人不在家,要么看不懂字,现在大喇叭一响,老人孩子都听得明明白白。”安龙社区干部孙文江说。

结合辖区1座水库12个坝塘、1083个小水窖(蓄水池)的安全隐患,龙潭乡量身定制“双语”安全课程,将“防溺水六不准”“自救互救指南”等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通过大喇叭每日循环播报。同步制作的乡村大喇叭“双语”宣传系列短视频,以彝族阿妈现身说法的形式,在社交平台获得超万次播放。今年,“双语”广播成功预警2次气象暴雨险情,协助疏散农户7户13人;全乡溺水事故实现“零发生”,森林防火期内违规用火现象同比下降82%,交通安全事故率下降95%。

创新传播场景,培育文明新风。在固定播报基础上,龙潭乡拓展“田埂课堂”“火塘夜话”等移动宣传场景。农忙时节,党员干部与彝族志愿者组成“双语”宣讲队,在田埂边用汉语讲解政策、彝语同步翻译,将移风易俗、高价彩礼整治等内容融入劳作间隙的“拉家常”。

为确保宣传实效,龙潭乡建立“三三”工作法,乡级统筹制定季度宣传菜单,村组根据实际需求“点单”,彝汉“双语”骨干组成翻译突击队;实施“广播+短视频+入户”三维模式;设立“乡音监督员”岗位,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内容审核。它科垤村村民李常八说:“这喇叭声比山泉还清亮,句句都淌进心窝里。”

从“大喇叭”到“微视频”,从“定时播”到“随时讲”,龙潭乡用最“土”的方法解决了最“实”的问题。这种立足民族山区实际、尊重群众接受习惯的宣传模式,既守住了传统文化根脉,又激活了现代治理动能,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方案和措施。

本报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成龙 刘雨

  • 2025奔跑彩云南·寻梦古滇定向季首站比赛开赛

  • 车间建到家门口 挣钱顾家两不误

  • 报头

  • 厚植投资沃土 打造温馨春城

  • 干部下沉访民情 上门服务解难题

  • 今日起我省大部地区将迎来强降雨

  • 探索数据资产融资变现新模式

  • 创新传播方式 培育文明新风

  • 云南首届青少年飞碟赛在安宁举行

  • 丽江市第十三届国际武术文化节举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