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奋进文山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山州发挥组团式帮扶优势——

“输血”“造血”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 李彤 张文峰

2022年以来,随着中央教育、医疗、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政策的深入实施,144名来自上海、昆明等地的专家跨越山海,扎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马关两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让“输血”与“造血”同频共振,在祖国西南边疆绘就出一幅城乡蝶变、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

启智润心,点亮边疆教育新希望

广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曾有一名以年级最高分入学的山村少年,为照顾病重母亲不得不中途退学。“张校长,我知道读书、学技术对我的未来意义重大,但我母亲的身体不能等,早一天出去打工,就能早一天尽孝。”少年的无奈深深刺痛了校长张骏。

挂职广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的张骏,来自上海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他深知,职业教育是边疆孩子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像这样的孩子很多,我深知他们的不易。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犹豫时给予他们指引,在他们回归时,向他们张开怀抱,帮助他们‘翻盘’。”

近3年来,张骏坚持“应招尽招”,精准开设“订单班”、争取大国工匠资源、办强涉农专业……面对数量激增的学生,学校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帮助下,仅用7天便将广南一中老校区改造为宿舍和教学区,并配齐了相关设施。“教室不够找教室,设施欠缺找支持,课程单一开新课,总有办法。”张骏笃定地说。

在马关县第一中学,“虹艺术长廊”成为热门场所。挂职马关县一中的徐雪君校长,来自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他积极对接上海资源,争取400余万元建设资金,建好理化生实验室,并成立“阿峨版画工作室”。赴上海研学的学生感叹:“世界的边界超出想象。”

“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作为帮扶团队的成员,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徐雪君说。通过强化教研、优化课堂、培养本土教师等方式,马关一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2025年高考本科率达76.12%,较2022年提升近23个百分点;特殊控制线上线人数从57人增至195人。5名本地教师成长为省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26名教师获州级教学名师等荣誉。教学楼里,“情系边疆教育 爱洒壮乡苗岭”的牌匾成为帮扶教师工作的生动注脚。

医者仁心,构筑边疆健康防护网

广南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种植牙手术那天,这座边疆医院翻开崭新一页。手术指导医生、中央“组团式”医疗帮扶人才李成眼中满是欣慰。从“扶着走”到“自己走”,这座医院在3年时间里实现了从“三级”到“三乙”的跨越。“听说广南县人民医院有上海专家长期坐诊,我便前来咨询,没想到一次性就把困扰我多年的缺牙问题在‘家门口’解决了。”61岁的女性患者王远芬高兴地说。

在广南县人民医院当院长的3年时光里,上海市静安区卫生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袁旻健带领帮扶团队做到了真正的“带土移植”。通过“师傅带徒弟”“团队带团队”等结对模式,带培96名本土医师,并选派59名基层医务人员到帮扶医院进修学习。3年来,将数十项技术“移植”到医院,填补技术空白。曾经需要转诊至省城的手术,如今在县医院即可完成。在袁旻健等帮扶成员的帮助和对接下,广南县人民医院已成功与上海各医院进行5例线上远程会诊,医院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已经从曾经的14%提升至56%。

“在这3年时间里,广南本土医生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带给我很大触动。我希望我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诊疗体系。”袁旻健说。

在中央“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边疆群众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愿望,健康中国的蓝图在壮乡苗寨徐徐铺展。

科技赋能,激活边疆产业新动能

夏日时节的八宝坝子,稻浪翻滚如绿色锦缎。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奎丽梅蹲在田埂上,手里正捏着三株稻穗仔细比对,在她身后,当地农民正跟着学看苗情。

八宝米是广南的金字招牌,但产量偏低、品种单一也是该产业发展的潜在问题。奎丽梅带领科技特派团扎根田间3年,带领团队年复一年播种、插秧、选种、收获,在传统八宝米基础上潜心品种改良。与此同时,奎丽梅积极链接中央、省级、州级、县级四级资源,推动广南建立专家工作站。“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一员,我深感光荣,更知责任重大。”奎丽梅说。

科技赋能的魔力,同样在广南县高峰牛繁育基地显现。为提高高峰牛产出雪花牛肉的比例,保障高峰牛品牌质量和种源供应,近年来,广南县加强与中央科技特派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草地科学院等科研团队的合作,开展品种保护、冻精制作推广、牧草种植收贮、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国家级核心保种场——广南县莲城镇那朵牧场建立全省第一个地方良种冻精站,开创高峰牛冻精生产先河。

截至目前,广南县实现牛存栏35.3万头,出栏13.94万头,牛肉产量1.41万吨,一产产值11.79亿元,肉牛出栏和存栏均位居全省第二,带动1.2万农村低收入户增收致富,户均综合性收入3000元以上。

3年来,文山州通过“组团式”科技帮扶,培育高峰牛、铁皮石斛、水稻、中药材等特色产业16个,建立专家工作站、名师工作室25个,帮带培养本土医师、教师、农技人才1543名,选派237名骨干人才到帮扶单位学习实践锻炼。通过“医学大讲堂”“红烛大讲堂”等方式培训本土人才3.97万余人次,推广运用草果和砂仁高标准种植新技术、工业辣椒高效种植技术、支气管镜检查、股骨闭合复位克氏针摇杆技术等医疗、农业领域技术124项。

“组团式”帮扶在文山大地激荡起发展的澎湃动能,这不仅是人才与资源的精准对接,更是对中央“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等战略部署的创造性落实。这场跨越山海的携手同行,如同一场春雨浸润文山大地,让充满希望的种子落地生根发芽。

  • 到听湖听风听雨

  • 老君山保护区麻栗坡片区发现文山州境内最大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广西青梅群落

  • 报头

  • 做强做优园区经济

  • “输血”“造血”同频共振

  • “文小青·理润青心”理论宣讲入脑入心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