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盐津县保宁村

生态茶园富民兴村

村民在兴隆乡保宁村茶园内采茶。 本报通讯员 官健 摄

清晨,地处滇东北高山峡谷间的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茶园掩映在云雾缭绕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保宁村多雾、潮湿的独特气候,为茶叶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曾经的保宁村面临着散户种植成本高、销售渠道窄等难题,产业发展始终受限。为突破发展瓶颈,保宁村党总支深入调研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创新推行“村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农户”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筹,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大大降低了散户的种植成本。同时,积极对接市场,统一销售茶叶等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为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多次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回来后认真研究分析,结合保宁村实际,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保宁村党总支书记陈衍刚介绍,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负责采购和销售,能提升茶叶等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民增收。“以前,茶叶采下来后要拿到很远的地方去卖,价格也不是很理想。合作社成立以来,由合作社统一指导种植技术,茶叶品质提升了,销路也不用愁了,我们只管安心种茶。”村民李锐说。

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保宁村党总支始终坚持生态种植模式,将茶渣和修剪下来的枝叶制成有机肥。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污染,更显著提升了茶园生态效益。如今,青山绿水间的茶园愈发葱郁,为产出高品质的茶叶筑牢了根基。同时,绿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产业链条持续拓展,不仅有优质的“石门银针”绿茶,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滇味薯膳”等产品,品牌效益日益凸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2024年,保宁村生态农产品产值超过1200万元,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分红,村民收入较上年增加了500至1000元。“以前收入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村里带着我们发展茶叶、蚕桑等产业,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张灯勇说。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张拯平

  • 向绿而行 美丽乡村绘新景

  • 精准治污绿色发展

  • 稻渔共作蹚出新路

  • 产业转型阔步逐绿

  • 携手共护“松茸银行”

  • 生态茶园富民兴村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