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温度临沧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临沧市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

茶香蔗甜坚果脆

甘蔗产业是耿马县的农业经济支柱,全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图为耿马镇的甘蔗基地。

永德县芒果、荔枝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亩。图为永康镇荔枝基地内硕果累累。

本报记者 李春林 文/图

滇西南边陲临沧市连绵起伏的大山深处,这个时节已是瓜果飘香。

在产业基地、在施工现场、在生产车间,这里的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有力推进。围绕220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化基地,临沧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破解产业链短小、市场主体散弱、产业聚集度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效应缺乏等难题,创新党建引领现代产业发展机制,高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结成共建对子 数字赋能产业

政府搭台,村党组织和企业“牵手”共谋发展。2020年5月,沧源佤族自治县芒摆村党支部与碧丽源(云南)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联合成立芒摆村党总支部委员会,通过“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推动村企从单向的“求发展”转变成双向的“共发展”。

5年来,这个党总支以扶贫车间为平台,设立12个工种1094个岗位,建立以茶业为基础的新型农民专业化职业体系,把群众聚在产业链上,通过现代农业经营活动的示范、参与和培训,使当地群众逐步转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本地农民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产业工人,让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芒摆村采用顺应自然的茶叶种植与管护方式,加上专业的制茶技术、严谨的拼配工艺,坚持“自然出好茶”的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茶产品。截至2024年,碧丽源公司依靠芒摆村茶叶原料推出紫箐香、金澜香、蕴山香、萱子香、若兰、沧源红、唐珍寿眉、玲岩碧水等茶叶品牌,实现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

发挥当地独特的生态、文化和沿边优势,芒摆村把民族文化与休闲养生度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村带农、以村带工、以村带游、以村带城、以村带边的生态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第一个佤族生态有机示范村,最终实现富村强企、村企共赢。

以提升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为方向,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采取“党支部+直播团队+专家团队+农户”的发展模式,聚力做强做大茶产业。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打响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数字转型“第一枪”。

数字赋能茶产业链转型升级。双江县依托数字平台,在茶叶产品溯源、质量认证、精准营销、茶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研判茶叶市场行情、产品受欢迎程度、价格接受程度、茶产品满意度等,不断提升完善销售链,以数字化驱动茶产业发展。

为提升全县茶叶产业数字化水平,双江县从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回引一批临沧籍青年,组建起一支年纪轻、有活力、懂专业、闯劲强的直播营销运营团队。依托本地“三茶统筹”研究院、江用文专家工作站、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原特色农业专家服务小院、双江茶产业科技服务团、中国勐库大叶茶创新中心、中国勐库大叶种茶研究中心组建专家团队。

围绕“勐库大叶种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大公共标识,双江县擦亮了“勐库大叶种茶”区域公共品牌。

扣紧组织链条 延伸资源利用

永德县在基层党建“四个一”建设中找方向、找路径、找抓手,以提升基层党组织“两个功能”为总方向“领题”,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总任务“破题”,以发挥基层党组织“两个作用”为总目标“答题”,将党建工作链条有效嵌入甘蔗产业发展全流程,创新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现代甘蔗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作用,压紧“责任链条”,构建县委牵头抓总、乡(镇)党委分片推进、村(社区)党组织照单落实的甘蔗种植“责任链条”:

县乡村三级分年度制定甘蔗种植计划,大力推行订单农业,有效发挥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服务保障企业与合作社、蔗农全面签订三方协议,约定种植、管理、砍运榨等过程和违约责任,明确企业随到随结、一车一付,让蔗农吃下“定心丸”。

通过各级党组织层层包干、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亲自上阵、靠前指挥,有效解决甘蔗种植原料基地“最初一公里”问题。甘蔗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不足2万亩,迅速恢复到目前的16.68万亩,甘蔗种植覆盖90个村(社区)3804户农户,实现甘蔗种植面积恢复性发展。

耿马县耿马镇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创新探索出组织化推动、科技化赋能、产业化延伸的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2024年末,甘蔗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户均拥有甘蔗产量149吨。

聚焦“谁来种”,创新组织方式,破解“小散弱”难题。推行“党建+合作社”模式,强化组织引领。耿马镇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弄巴村以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为工作思路,建立甘蔗专业合作社,由党员带头担任合作社骨干,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推动甘蔗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聚焦“怎么种”,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耿马镇推广良种、药膜肥一体化等10项关键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引进新型种植机、中耕培土机、收割机等设备,应用无人机开展统防统治,2024年标准化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平均单产提高1.2吨,糖分含量提升0.8个百分点。

聚焦“怎么增值”,延伸产业链,推动“一根甘蔗”吃干榨尽。耿马镇7个村(社区)联合组建生物质燃料加工厂,将蔗叶蔗梢加工成环保燃料,年处理农业废弃物3.8万吨。该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又创造了经济效益。不断支持辖区内制糖企业引进先进生产线,推动蔗糖产品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

同时,结合傣族、佤族文化发展甘蔗主题乡村旅游,不断盘活现有资源,在泼水节、青苗节等民族节日,推出“甜蜜之旅”精品线路,打造以甘蔗产业区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体验区,形成“体验到田间”的产业链。

注重联农带农 主导市场价格

沧源县班莫村坚果种植大户金学龙用10余年的坚持,带领村民发展坚果林下种植养殖,套种玉米、魔芋,养蜂、养鸡,让坚果产业,为阿佤乡村振兴提供了“硬核”动力。

镇康县众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重点围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建立“四链融合”体系,推动全县43万亩坚果高质量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公司党支部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党员+农户”的模式,与南伞镇田坝村党总支通过组织联建、结对共建、片组互动、聚集发力的方式,推行一名党员紧密联系一片果园、一名技术员精准挂钩一个小组、一本详细台账如实记录果树生长周期、一套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把控生产环节的“四个一”管理法,推动党建与坚果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党支部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联农带农、惠农利农新模式,与11个坚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去年返利合作社255.6万元,坚果收购加工季节带动就业260人,享受工资待遇150万元,形成企业、集体、入社村民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瞄准产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发展难题,发挥党支部“前哨探头”作用,优化产业链生态。主动对接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依托“智库”借智,推进坚果产业标准化建设。至2026年,预计实现产值达5亿元以上。

镇康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定向、联结协商、多方共赢的思路,特别是在坚持市场导向,做实农业成本调查、做实企业成本核算、做实市场调查分析“三个步骤”研判机制的突出表现,打开了全国坚果价格看镇康的利好局面,牢牢把住市场价格“话语权”。

  • 茶香蔗甜坚果脆

  • 报头

  • 临沧“六个聚焦”打好新型工业化攻坚战

  • 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推进

  • “四个导向”锚定“高效办成一件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