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盟:巧手织锦绣 佤韵传四方

李宪兰(右)与学员交流。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佤族织锦又称佤锦,是佤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以红黑为基本色调,黄绿白蓝相间,图案有条纹、几何纹、十字纹、菱形纹、牛头纹等,反映出佤族万物有灵的理念。佤族织锦采用棉、麻等天然材料,染料就地取材,使用天然植物或矿物制成,一般要经过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工序才能完成。

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宪兰是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她全力传承佤族织锦这一古老技艺,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技法,专注于佤族织锦技艺的传授与推广。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佤族织锦,李宪兰带领团队研究改进织锦技术,将传统的佤族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织锦作品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性,并通过各类展览和推广活动将西盟佤族织锦带到全国各地,公司设计推出的服装、挎包等20余款文创产品多次在各大会展亮相,“佤族香包”“化妆镜”等新产品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

随着佤族织锦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李宪兰产生了通过织锦带动群众增收的想法。“从前,佤族村寨里几乎每个妇女都是织锦能手,但传统技法耗时费力,不适合推广。于是我走村串寨、拜师学艺,改良了佤族织锦技法,还把它教给更多人,让大家都能通过织锦增加收入。”李宪兰介绍,公司专门组织开展织锦技艺培训,重点对本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留守妇女、残疾妇女和有参训意愿的妇女免费传授织锦技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共培训1000余名织锦技能人才,带动78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8600元以上。

近年来,西盟佤族自治县不断加强佤族织锦非遗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开展非遗资源整理,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立培训基地1个、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次;依托“西盟工匠”技能品牌,培养各级传承人50名,全县从事织锦技艺人员达3643人。

同时,西盟县积极探索制作文创产品,对接企业和行业组织,加强产品宣传推介。截至目前,西盟县成立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在上海旅游节、昆明旅交会、南博会等大型国际节庆活动上充分展示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20余场次,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展示佤族织锦15场次;与星巴克等知名企业签订合作订单,并积极申报“西盟佤族织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增强佤族织锦区域品牌效应。

本报记者 沈浩 通讯员 刁弘智

  • 孟定清水河口岸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通过国家验收

  • 西盟:巧手织锦绣 佤韵传四方

  • 丽江:远来消溽暑 自在得清凉

  • 报头

  • 强化科技支撑 壮大新兴产业

  • 执法质效持续提升队伍素质全面增强

  • 云南省博物馆举办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

  • 中国田协10公里精英赛在曲靖开跑

  • 要闻简报

  • 铁路部门推出热门方向旅游计次票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系列宣讲活动走进蒙自

  • 信息跑得快 响应落得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