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业界专家在昆观摩智能建造新技术

专家观摩智能机器人。

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7月25日,在云南省“十四五”重点民生工程——中建七局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癌症中心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来自省内外的130余名建筑行业精英齐聚一堂,聚焦该项目建设成果,观摩研讨科技赋能传统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该项目的科技质量观摩现场,地面整平机器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作业,抹灰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完成平整细腻的墙面处理,这些智能设备的投入,让传统建筑施工中依赖人工的环节逐步实现机械化、标准化,不仅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工程质量也得到显著优化;在安全管理领域,AI巡检机器人穿梭于工地各个角落,智能安全帽实时监测工人状态,塔吊安拆检测系统正时时刻刻守护着起重设备的安全运行,它们共同织就一张严丝合缝的安全防护网,为智能施工保驾护航。

中建七局西南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鲁万卿介绍,云南省癌症中心建设项目从“安全耐久、功能完善、医患友好、绿色低碳、智慧高效”五大核心维度出发,取得了一系列医院建设类科技成果,成为建设中建七局“好医院”示范项目,并为国家重大医疗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据了解,深基坑施工向来是大型建筑工程的“硬骨头”,该项目基坑最深处达23米,相当于8层楼的高度,而且环境地处闹市区,紧邻地铁及老旧小区,容易造成周边建筑塌方变形。“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多次进行专家论证,最终成功研发出了‘复杂环境下超深基坑变形控制、智能监测系统’,通过这一研发成果可实现基坑变形的实时监测、获取受力等关键数据。面对这一挑战,项目团队在施工中集成应用了超深基坑施工与管理技术、精细化工序控制以及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基坑变形、受力等关键数据,智能监测系统就如同千里眼,让深基坑施工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为工程安全筑牢防线。”鲁万卿说。

作为医疗工程,该项目对特殊区域的防护要求极高,尤其是直线加速器房间可能产生的电离辐射泄漏问题,成为制约工程推进的“卡脖子”难题,尤其是直线加速器房间可能产生的电离辐射泄漏问题,更是一道难关。项目团队通过与昆明理工大学携手攻关,通过创新采用混凝土与液态金属复合的方式,成功研制出新型高效无污染防辐射混凝土材料。这种材料如同为薄弱区域量身打造“金钟罩”,有效阻断了缝隙处电离辐射的泄漏路径,目前该成果已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医疗设施的安全防护提供了技术范本。

  • 业界专家在昆观摩智能建造新技术

  • 白马雪山发现拟刺棒南星群落

  • 报头

  • 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

  • 写好“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的文山篇章

  • 倡移风易俗 树文明新风

  • 大理市集中整治洱海流域临建违建

  • 明日起我省自北向南有较强降水

  • 筑牢防汛防洪“安全堤”

  • 滇中新区发放首张科技创新券

  • 我省通过6条路径推动绿电直连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