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开放云南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老挝首档手语节目开办一年来——

无声的世界有“声”了

“希望之手”教育中心创始人索帕朋·赫安丽。 刘艾伦供图

“希望之手”教育中心孩童比划出“爱”的手势。 刘艾伦供图

7月的傍晚,老挝乌多姆赛省孟赛县暑气未散。19岁的阿列从竹席上坐直身子,盯着电视屏幕,眼里闪着光。画面中,一双翻飞的手正用流畅的手语“讲述”新闻。他转头努力地对着父母比划:“这就是我的语言!”

几个月前,阿列还常常一个人待在屋里,沉默是他和世界之间的墙。直到这档手语节目的出现,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生活。家人几经打听,将他送到了万象“希望之手”教育中心。短短3个月,他不仅学会了用手语表达基本需求,还在本子上写下:“想做IT工作”——那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清晰的梦想。

让阿列找到“声音”的,是2024年7月22日开播的老挝首个手语视听资讯节目。该节目由南方电网澜湄国际能源有限公司支持,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打造,每周一至周六18∶30至19∶45在LNTV1频道播出。从“中国—东盟青年故事汇”在老挝开讲,到云南傣族“凤凰拳”,这些曾离听障群体遥远的信息,如今通过屏幕右下角那双翻飞的手,把新闻变成了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老挝8万名听障人士第一次真正“听”懂了新闻,走进了更广阔的世界。

节目背后,有“希望之手”创始人索帕朋·赫安丽的努力。她至今记得第一次录制结束时,演播室的灯光暗下去,自己的手还在不受控制地轻颤。“那一刻我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让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群体被真正‘看见’。”她说。

2016年,索帕朋在泰国系统学习手语回国后,发现老挝专业手语老师数量极少。“既然没人做,那就我来。”她创办了“希望之手”教育中心,开始为听障儿童提供语言和生活技能训练。

清晨5时30分,万象的第一缕晨光洒进厨房,索帕朋已经开始准备早餐。孩子们陆续围过来,用手语比出“早安”。“他们用手说爱,我就用行动告诉他们——我也爱他们。”她说。

白天,索帕朋一个词一个词地教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她知道,语言康复不只是学会表达,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下午4时,她准时出发前往电视台。一个半小时的通勤,成了她思考的时间:“怎么让更多的听障人群愿意学习手语?怎么让普通人也懂几个基础手势?”她希望有一天,听障人士可以自信地走进任何公共场所,沟通不再困难。

晚上6时30分,新闻准时开播。屏幕右下角,索帕朋的手同步“翻译”着新闻:讲到中老合作的水电站时,双手比作大坝形状;说到跨境旅游,指尖划出飞机航线。遇到5G、大数据这样的新词,她和团队要提前查资料、编手势,反复演练到指尖发酸。“这不是表演,是把世界的声音,传递到听不见的人耳边。”她常这样提醒团队的年轻人。让她格外欣慰的是,从最初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到现在已有两位专业手语老师加入团队,三人轮值播报,每天一人主译、一人备译,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节目结束后,索帕朋回到“希望之手”教育中心继续备课,检查教学进度,上网学习新词汇,常常忙到深夜。“我想编一套老挝自己的手语教材。”她翻着手里的笔记本说:“再做个App,点一下‘医生’,就跳出对应的手势,多方便。”

从清晨煎蛋的香气,到深夜台灯下的笔迹,索帕朋的一天平凡而琐碎。但正是这双不停舞动的手,为8万个无声的世界,架起了通往有声社会的桥。

她的坚守,是老挝手语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老合作在人文关怀领域的一次温暖实践。就像节目中说的那样:“好的合作,是努力让每个角落的人,能被看见,被听见。”

本报记者 杨春梅 王欢

  • 滇马媒体人共话友谊

  • 无声的世界有“声”了

  • 在生动的云南故事中收获力量

  • 乒乓连滇马 少年心相近

  • 报头

  • 昆明海关查获一起走私海南离岛免税商品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