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绿色普洱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传承苦聪棕编技艺

苦聪印象棕业加工车间内,工人正在赶订单。 本报记者 高玥 摄

华灯初上,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河畔夜市熙熙攘攘。一间名为“苦聪印象”的商铺门口,身穿山棕制成的衣服和鞋帽的道具模特个性十足,让路过的人忍不住走进店里一探究竟。这家山棕产品全国推广运营中心不仅是夜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也是展示和传播苦聪文化的窗口。

苦聪人意为“高山上的人”,是拉祜族的一个分支,镇沅县是苦聪人的聚居地之一。“以前苦聪人就是用棕榈来制作衣物。棕编制作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云南苦聪印象棕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发顺说,山棕是镇沅县的特色棕榈品种,家里的老一辈人会自己用山棕编蓑衣、草鞋,但主要是自用且相对粗糙。这让他萌生了能否加入现代化的工艺,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传承的同时也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想法。

2011年,周发顺和妻子开始尝试从收购贩售山棕原料向建立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转变。2016年,周发顺成立云南苦聪印象棕业有限公司,并投资建立棕榈深加工生产线,同时设立镇沅源怡棕榈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村服务部+农户”的模式,真正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我们给种植户发放种苗,教他们种植技术并统一收购原料来加工成产品。”周发顺介绍。合作社负责棕榈良种培育,目前已有150亩育苗基地,培育优质棕苗约600万株,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山棕品种种植成活率低、产量低、质量差等情况。

在云南苦聪印象棕业有限公司的加工厂,工人正穿梭在堆成小山的棕丝和棕片间,这些原料经初加工后,将被送往生产线上制成帽子、鞋垫、床垫等产品。剩下的废料则被再利用制成供加工机器使用的燃料,实现了山棕的“吃干榨净”。周发顺说,山棕“浑身都是宝”,除了燃料外,他还计划将废料加工制作成植物土壤销售,为山棕的价值加码。

款式各异的鞋子、可以定制图案的帽子、带有地方特色的挂件……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周发顺开始在产品创新和文化传播上下功夫。他也在直播间里推荐产品,向观众介绍棕编制作技艺和苦聪文化。“刚开始很难,没有流量和观众,更别提销售额了。”周发顺说,在一次次试错和改进后,他慢慢积攒起经验,摸清观众的消费需求,直播越来越得心应手。“效果最好的一次直播,15分钟里我卖了200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棕编制作技艺。”销量的提升意味着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人看到这项古老的技艺,让周发顺倍感欣慰。

目前,云南苦聪印象棕业有限公司共发展种棕农户7000余户,合作社社员2410户,合作社在镇沅县总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加上原有山棕2万余亩,共计5万余亩。同时正以“苦聪印象”品牌为培育重点,逐步扩大地域品牌影响力。从深山到城市,从自用到畅销,苦聪人的棕榈不再只是遮风避雨的蓑衣,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这些坚韧的棕丝,正编织出更广阔的明天。

本报记者 高玥

  • 破解教育痛点 提振发展信心

  • 传承苦聪棕编技艺

  • 报头

  • 电力赋能烤烟产业绿色发展

  • 普洱供电局建设智能电网打造绿色电力枢纽

  • 普洱市以党建引领思政课创新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