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潘学燕)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富矿,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为内核,着力构建“课堂+课外”“理论+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的“普洱思政大讲堂”体系,进一步夯实了边疆学子的信仰之基,更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普洱市将思政课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坚持党建引领,高位推动。严格落实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挂钩联系学校制度,推动党政领导干部常态化走进课堂讲授思政课。今年以来,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469所学校,81名县(区)党委常委带头进校授课,切实担当起学生思想“引路人”重任。学校党组书记和校长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每季度讲授或听评思政课,参与教研活动。通过实施思政课“一把手工程”,建立政治责任、资源配置、年度任务“三张清单”,并开设书记校长“党性班”,以“党建+”模式引领青年教师传承红色基因,实现党性觉悟与育人能力双提升。
自今年起,普洱市每年固定举办两场覆盖全市的“普洱思政讲堂”,以视频会议形式传播思想力量。更富特色的是“行走的思政课”——围绕“赓续先辈精神、续写誓词碑故事”主题,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精心打造了10条精品思政研学路线,推动沉浸式、体验式教学遍地开花。各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协同发力,依托“国旗下的讲话”“同讲一堂思政课”“开学第一课”等载体,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良传统。截至目前,已有538名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共同登台讲授思政课,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创新方式方法,深化精神传承。普洱市特别注重代际传承的感染力,专门邀请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担任讲解员和教师,以亲历者的家族记忆串联时代使命,生动诠释“祖辈用生命立誓,我们用行动接力”的深刻内涵,有效增强了民众对誓词碑优良传统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发动家长、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力量,办好身边“思政微学堂”,用朴素语言讲述身边故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每一粒扣子。
为让誓词碑优良传统突破地域限制、照亮团结奋进之路,普洱市积极运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进模式。线上打造数字阵地,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广泛讲述誓词碑背后的动人故事;线下创新传播载体,创作了话剧《澜沧水长》、歌舞剧《盟誓》等优秀文艺作品,以艺术形式再现精神伟力。2024年推出的主题歌《小城里的大丰碑》,传播点击量超百万次,成为各族群众传唱的精神纽带。青少年宣讲团还沿着“开放包容‘中老铁路’交融之旅”,在车站和列车上宣讲誓词碑故事,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