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瑞丽市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纪念馆内,一本封面暗红、字迹泛黄的护照静静陈列,封面上“武吉巴梭路43号”的字样清晰可辨,这是南侨机工陈昭藻的护照,这个地址,正是1938年成立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总部所在地。
“这本护照不是我父亲一个人的,它是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集体归国的见证。”陈昭藻的女儿陈达娅说,看到这本护照,眼前仿佛浮现出1939年那群毅然告别安逸、奔赴祖国的背影。
集结:三千赤子应召归国
“南侨机工全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是‘小人物’汇聚蓬勃之力的典范。”对南侨机工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云南师范大学夏玉清教授介绍。
抗战初期,海上通道被日军切断,紧急建成的滇缅公路成为连接印度洋与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承担着国际物资转运的重任。
然而,国内严重缺乏懂驾驶、会维修并能与盟军沟通的技术人才。危急时刻,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出征募通告,南洋华侨青年踊跃响应。
3200余名南侨机工应召回国,他们放弃优渥生活,驾驶卡车穿越枪林弹雨,让滇缅公路“活”起来,为抗战筑起“不沉的补给线”。
“他们不仅运输军需、药品,抢修车辆,还将中国的桐油、猪鬃运到海外换取外汇。”夏玉清说,“这条生命线维系着盟军军火输入与中国战略物资出口。”
行动:生死线上的运输
从新加坡到昆明,气温、环境的变化令机工们难以适应,滇西肆虐的疟疾、鼠疫更让很多人病倒。“加之雨季塌方、道路泥泞和日军轰炸,每一公里都可能是生命的终点。”夏玉清说。
陈昭藻与同伴回国后,经短暂培训即奔赴缅甸仰光汽车装配厂。陈达娅介绍,美国工程师当时提出6人一组,一周装配一辆车的工作计划,但她的父亲和同伴们在暴雨中淋着干,酷暑里光膀干,一天能装4辆车。“他们想着前线急需军火,多装一辆,胜算就多一分。”陈达娅说。
陈昭藻和同伴还带回了数十箱工具,尤其是当时先进的汽车无损伤磁粉探伤机。“当滇缅公路上的卡车昼夜奔驰时,这台仪器可以用来检测汽车零件上肉眼难以发现的金属疲劳裂痕。”陈达娅介绍。
类似故事比比皆是:王文松放弃南洋英国汽车公司总工程师的高薪,带着徒弟和技术回国;第三批回国的南侨机工总领队刘贝景,不仅是马来西亚的高学历人才,而且其产业遍布当地,同样义无反顾来到云南;还有女扮男装回国的李月美……
“这份情怀纯粹坚定,闪耀着维护和平、追求公平正义的人类共同价值。”夏玉清认为,这源于海外赤子深厚的文化自觉,“他们在海外坚守华文教育、传统节庆与家国信仰,方能在民族危亡时迸发不假思索的救国勇气。”
铭记:丰碑无声英魂长存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内,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巍然矗立,守护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抗战记忆。
瑞丽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张自达介绍:“纪念碑由老机工林福来的义子林晓昌先生于2005年自费筹建,为了让世人铭记这段历史。”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作为公园二期工程落成。“为按时完工,工人们昼夜不停施工,大家都说这是在用南侨机工精神建馆。”张自达说,“南侨机工回国参战,是华侨史上的丰碑,是华之魂、侨之光,我们要将这里建成世界华人华侨的精神家园。”开馆那天,103岁的老机工翁家贵坐轮椅前来,看着馆名牌匾一直点头,很是欣慰。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建成后,大批机工后人前来吊唁。
纪念公园内,蔡长世的故事令人动容。新婚仅3个月,蔡长世就离开家人到南洋谋生。祖国危难时,他义无反顾地回国,1940年牺牲于滇缅公路,但妻子杨牡丹并不知情,怀有身孕的她在福建苦等70多年,临终时叮嘱孙子,一定要找到爷爷。2018年,蔡家后人终于在云南省档案馆找到祖父的机工登记表。纪念碑前,蔡家后人将奶奶的遗照与爷爷的照片放在一起祭拜。“多年的等待,在这一刻终于团聚了。”张自达说。
“还有老机工黄迎风,当年的工作是英语翻译。离家前,他将随身的钢笔留给女儿黄良妹。”张自达介绍,多年后,黄良妹从海南来到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公园参观,将一直带在身上、珍藏多年的钢笔捐赠给了纪念馆。黄良妹说:“我一直用这支笔读书、写字,现在我将钢笔留在这里,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南侨机工的故事。”
2019年,复旦大学将纪念馆设为教学基地,并在校园内举办了一次南侨机工相关图片实物展。本来原定3天的展览,因反响热烈延至7天。
传承:赤子丹心永不褪色
陈达娅在父亲去世后才了解到父亲的过往。2000年,陈达娅和3位健在的老机工重走滇缅公路,再一次刷新了她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一路上,老机工翁家贵跟我说,达娅,你爸爸曾经在这里待过;达娅,你爸爸曾经在那里工作过。直观地了解到父亲当时工作的地方,让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陈达娅说。
在惠通桥边,南侨机工罗开瑚深情呼喊:“同胞们、战友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我们来看望你们了。”
从滇缅公路归来,陈达娅一头扎进了追寻南侨机工历史的事业中。
她走访当时健在的机工及遗孀,梳理史料,打造情景组歌《南侨颂》并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巡演,讲述南侨机工历史;编著《南洋请听我说》等书籍……
“这个群体所承载和代表的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陈达娅说。今年初,她携女儿同台演讲《“侨”牵着我》。她说:“尽管世间再无南侨机工,但他们的故事会一直讲下去,精神将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姚程程 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