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凤庆县郭大寨乡团山村的滇黄精育苗基地里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在精心除草施肥。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凤庆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凤庆县立足生态优势,盘活林下资源,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联动模式,将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转型重点,向林下空间要效益,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引进龙头企业等举措,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走出了一条药香、民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致富带头人施金来是邦贵村小光山种植基地负责人,他整合撂荒地,开辟了1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种植高附加值的滇黄精。同时,充分利用全乡12.2万亩核桃林下空间,规划种植了2000多亩周期短、见效快的板蓝根。在他的努力下,昔日的撂荒地正变为增收田。“目前我们已经对滇黄精进行了初步开发,制成了黄精茶。接下来我们计划继续提升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黄精种植基地发展林禽、林蜂、林菌、林下观光等产业,探索一条林下立体化农业的发展之路。”施金来说。
为打消群众“有产品无市场、有想法无技术”的顾虑,郭大寨乡通过村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采取免费教技术、垫资供种苗、保底全收购的举措和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模式,由招商引进的龙头企业派驻技术员全程指导,提升种植水平,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降低风险,形成了企业发展有盈利、村集体参与有酬金、农户种植有资金、群众务工有薪金、流转土地有租金的“一利四金”联农带农机制。
“我家今年拿到土地流转金1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00元收入。”在团山板蓝根育苗基地务工的村民李宗成高兴地说。2024年,该乡中药材产业提供了长期务工岗位20余个,使用短期工9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务工收入100余万元,实现群众土地入股分红2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长27万元。
种好一味药,打造一条产业链,鼓起一方群众钱袋子。截至目前,凤庆县已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40个与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全县累计种植生物药材9.36万亩,可收获面积2.81万亩,累计产量1.33万吨,总产值超过1.79亿元。
本报记者 王璐瑶
通讯员 李文强 杨照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