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寻甸县为灵活就业人员精准匹配岗位——

群众心头事 服务头等事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倘甸镇中庆社区是一个以搬迁群众为主要居住群体的社区。群众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支持网络和就业技能,社区发展资产、资金、资源基础薄弱。“家里有老有小,可我们找不到活,只能干着急。”社区居民王发芝道出了群众的困境。居民邵春美说:“我丈夫在昆明务工,我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要是能就近灵活务工,既有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就好了。”

为了了解居民们的焦虑和愿望,倘甸镇党委设置了“民情台账”,安排村组长、楼栋长入户访问,针对零就业家庭、需照护病患的劳动力、无一技之长的脱贫户等,记录下大家的需求,为103名困难居民建立了专属档案:王发芝希望在离家近的岗位工作同时看护病弱老人,邵春美需弹性工时照顾学龄孩子……很快,居民的就业需求在零工驿站被精准推送:华芯电子招绕线工,长扬服饰寻缝纫工,岗位要求特意标注“可弹性离岗”。

“零工驿站建立了企业用工需求库、零工队伍资源库两个资源库,根据年龄、技能、就业经历、求职意愿等为每个就业者精准画像,参考企业用工需求实现精准匹配。”寻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开旭介绍,寻甸县出台零工驿站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企业派单、驿站跟单、零工接单”的模式,建设覆盖倘甸镇13个村(社区)的零工市场“1+N”服务网点。目前,驿站在库企业、个体户、合作社等157家,可提供零工岗位2000余个。

2024年,中庆社区组织辖区居民代表外出观摩电子厂、服装厂、刺绣车间等生产车间,此后,在社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就成了居民的“心头事”,中庆社区党支部向上级党委报告居民的需求。倘甸镇党委将群众的“心头事”作为服务民生的“头等事”来办,探索“资产盘活+民生保障”的双赢路径,积极清点社区闲置房屋,对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步推进政策扶持与技能培训。

今年4月,寻甸华芯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电子元件生产线与昆明长扬服装有限公司的缝纫车间相继落户中庆社区。5月,邵春美成了第一批入岗的职工,她抚摸着崭新的操作台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车间就开在了我家门口!”而今,在就业帮扶车间一楼的电子车间,邵春美脚踩线材开关,用漆包线在变压器支架上缠绕出精密纹路,每天处理上千件产品。这些小零件将跨越山乡,被运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

二楼的服装车间里,39台缝纫机不停作业。王发芝俯身压紧布料,针脚在淡蓝色的校服上走出笔直线条。经过一个月的培训,王发芝已能独立制作整件服装。王发芝说:“这里上班时间灵活,计件工作几乎不影响照顾老人。我听说以后还要开办员工食堂,老人来吃饭还能享受优惠,真是实惠。”

目前,中庆社区就业帮扶车间已吸纳103名“挣钱顾家两难”居民,其中包括脱贫劳动力23人、零就业家庭居民2人。倘甸镇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李议伟介绍,今后倘甸镇将深化“网格化+零工驿站”服务,把技能培训课堂搬进车间,在家门口就业帮扶的道路上,确保“一个都不能少”,为居民的医疗、教育等提供更多保障。

短评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寻甸县因地制宜探索建设零工驿站,除了提供岗位信息、组织招聘活动,还拓展推出培训推介、法律咨询等服务,为灵活就业人员打造温馨家园。

倘甸镇就业帮扶车间的温度,源于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把脉。从“三缺三弱”诊断到“一人一档”画像,从盘活闲置资产到对接企业需求,每一步都踩在群众急难愁盼处。流水线开进社区,缝纫机安在街巷旁,“挣钱顾家两不误”从奢望变成了日常。这说明,就业帮扶的关键在于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将技能教到心坎上,用小车间托起大民生。

本报记者 张雁群 实习生 赵若希

  • 勐海“小台灯”农村青少年阅读经典养成活动收官

  • 桃源深处 悠扬传唱

  • 江川:仙人掌云端热销

  • 富源:万寿菊采收正忙

  • 报头

  • 群众心头事 服务头等事

  • 推动怒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 我省发布《林下西洋参生产技术规程》

  • 普达措文化美食季开幕

  • 安宁禄脿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

  • 红河州:立体防控 共筑平安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