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山州1865名“名誉村长”:

领岗不领薪 实干促振兴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地,1865名“名誉村长”不占职数、不领报酬,却怀揣着满腔热忱,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力量。他们身份各异,有返乡创业的企业家,有退而不休的党员干部,还有本土成长的致富带头人,但都因“名誉村长”这一共同使命相聚,化身乡村发展的“参谋员、策划员、服务员、宣传员”,以各自的专长和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蓬勃生机。

作为丘北县八道哨乡大布红村的“名誉村长”,返乡企业家陈进恒凭借敏锐商业眼光和丰富产业经验,为村庄量身打造万寿菊种植基地。如今,村办加工厂产值超7000万元,带动周边众多农户增收。

广南县六郎城村的“名誉村长”周艺畅聚焦本土特色,带领村民做强铁皮石斛产业,探索出“分股金、领薪金、挣现金、获奖金、得租金”的“五金”增收模式,让六郎城村变为全省知名的旅居示范村。

以陈进恒和周艺畅为代表的“乡村智囊”遍布文山州,他们以专业视角参与村务决策,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截至目前,文山州“名誉村长”已累计引进发展资金1.6亿元,针对650多个村庄发展规划提出1000余条可行性建议。

“名誉村长”们还聚焦民生福祉,为乡村振兴事业出谋划策。文山市德厚镇朝阳村“名誉村长”彭颖争取项目、协调资源,完成污水管网改造,让村庄焕然一新;马关县大吉厂“名誉村长”李子伟三天化解土地纠纷;丘北县双龙营村“名誉村长”张宏恒推动村道硬化……他们将群众需求放在心上,用行动书写民生答卷。

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从文化传承到乡村宣传,文山州的“名誉村长”们用责任与担当,在基层治理中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推动着文山州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步迈进。

本报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盘得胜

  • 守护一片绿 幸福一方人

  • 石屏:无人车上岗 送件更快捷

  • 报头

  • 玉溪市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

  • 当好企业参谋助手和发展推手

  • 推广普通话 拓宽致富路

  • 镇雄:客货邮融合 打通物流链

  • 领岗不领薪 实干促振兴

  • 洱源:预报预警助力高效避险

  • 永仁:基层网格筑牢安全防线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