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玫
这仿佛是一片被柳枝浸染过的土地,透过绿汁这个充满诗意的地名,似乎可以更为直观地想象这里被绿意着色的自然空间。绿汁江自北向南蜿蜒穿行,江水四季不断,随季节变换起落,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婉约柔情。独特的热带河谷气候造就了沿江两岸奇石壁立、地堑天成的自然地貌,山形的高低错落形成了绿汁独有的特色自然景观:沿江两岸峭壁林立,峰崖沟壑壮观磅礴,江水自两山之间蜿蜒而下,两岸清风夹道,山石林立,呈现小三峡之风韵。
你或许无法想象,在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的群山峡谷间,隐藏着一枚工业遗珠。2020年11月,易门铜矿入列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如今,绿汁镇凭借独特的铜韵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积极打造“最美国家工业遗产小镇”,成为游客观光的热门地。漫步在工业遗产公园,绿树成荫,芳草溢绿,带着旧时光痕迹的红砖墙和白墙灰瓦的厂房,已承载了新的内涵。
在我过往的记忆里,去绿汁要经过蜿蜒的路和许多高架的桥。境随事迁,但那些将绿汁镇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路和桥,依旧在群山间蜿蜒,依旧横亘在峡谷间。我今天想要讲述的,就是绿汁江上的桥。
1953年开始,随着铜矿工业在绿汁镇的崛起和发展,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到这里。为了改善生活生产条件,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矿山材料的运输,也为了完成人们心中的希望和企盼,一座座桥梁横江而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和烙印。
如今到绿汁寻访,不光是看峰峦叠翠的山色,也不只是寻找工业遗址牵恋出的乡愁。你不妨留一部分时间“枫桥夜泊”,在布满沧桑的桥面上走走,倾听历史足音的回响。
2022年8月26日,玉楚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玉楚高速的成功建设不仅成为玉溪到楚雄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成为连接滇中和滇西两个区域的便捷纽带。而玉楚高速上的绿汁江大桥横建于巨大的峡谷之间,如一叶轻舟浮于千层云海之上,又如长虹当空,银链飞舞。
如果说世界最大单塔单跨悬索桥——绿汁江大桥是我们这个时代桥梁史上经典之作,那么,与绿汁江大桥平行起落、相互辉映的绿汁镇木奔大桥则是易门铜矿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木奔大桥位于绿汁镇小木奔境内,距离绿汁镇政府所在地车程7公里。这座凝聚着历史和风华的大桥雄伟壮观,经历六十余年风雨沧桑,见证易门铜矿的岁月蝶变,如今依旧屹立江上。
木奔大桥呈南北走向横跨于绿汁江上,桥体平面综合考虑设置机动车道、牵轨电机车道和人行通道等3项并行的通行路面,两辆大型货车可同时通行。桥面东侧部分为运送矿石材料的电机车往返轨道,每条轨道宽0.8米。桥面设置围栏和路灯,为过往通行的车辆和群众提供安全保障。木奔大桥曾是连接绿汁江与外界的重要交通要道,又是运输铜矿的重要通道。如今,由于新桥建成,木奔大桥已经停止使用。多年之后,除了流年的侵蚀让护栏起了一层锈迹,桥面上滋生了杂草和落叶之外,桥墩桥面依旧稳固结实。经常会有游客来到这里观光或拍照。尤其是五六月份,热情似火的凤凰花常会将一丛丛云霞般的花束托举到桥面之上,桥身则隐于花丛中。
由风光、意象、年轮交错糅合而形成的桥,它们以其精美各异的造型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同时也吸引着摄影师们。他们一遍遍捕捉着精彩的画面,将绿汁江上的桥变成了一处处摄影打卡地。和木奔大桥一样,绿汁三家厂吊桥也独具摄影之美。
吊桥,注定是一个诗意的代名词。吊,是悬浮的隐喻,桥,则是抵达的方式。当两个字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想象中的桥体便有一种十足的轻盈感和玄幻之美。雨后初晴的三月,我们到达三家厂吊桥,走在江水奔流的桥面上,透过桥面的钢板缝隙看到脚下湍急的流水,我竟有一种晕眩感。三家厂吊桥桥面采用钢铁铺成,两侧各有6根钢索护栏结实地撑拉住,桥两端由混凝土浇筑的牵引柱及5条粗大钢索牵拉。这依靠钢索牵拉的大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如今的绿汁江大桥有着某些异曲同工的地方,或者说它们相互之间具备某种原设计上的共通理念。也可以说,两座悬索桥之间的联系和进步或许正是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写和扩展,它比任何语言的记录更具有说服力,比任何资料或图片更具备价值。
三家厂吊桥位于绿汁镇以西3公里的绿汁江上,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也正是绿汁镇铜矿发展的黄金时期。当初修建三家厂吊桥主要是为了解决原易门矿务局三家厂至狮山矿工人上下班通行,以及运送矿石车辆的交通问题。如今,矿山沉寂,三家厂吊桥不再做为交通通道,却成为了人们观光拍照的好地方,仿佛一位尽职尽责的老工人,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依旧尽其所能地站好最后一岗。也更像是一名立于风雨之中的钢铁战士,沉着而稳固,坚硬中透着韧性,即使繁华落尽,依旧一身荣光。
每一座桥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一份历史长河中的史诗和最好记录,它曾是设计制造者最先进智慧的呈现,同时也成为后人解锁前辈经验的最好佐证和答案。三家厂吊桥在没有借助任何外来技术的情况下,由易门铜矿局工程处自行设计建造。多年以后,我们通过吊桥精湛的工艺和大胆的设计不难想象,曾经的绿汁矿务局确实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青春热血,毕生的理想信念甚至生命,几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矿山。
如今,漫步于桥上,聆听脚下江水奔流的涛声,江风辗转在耳畔诉说着当年矿工们的芳华。尽管怀念已然成了无法企及的对岸,但是江水记得,青山铭记,历史永远不会淡忘那些灿烂荣耀的瞬间。做为后来者,我无缘经历他们的时光,但内心不觉更多了一份敬意,致敬我亲爱的父辈,是你们的热血铸就了矿业史上的前世今生,成就了后来者的瞻仰和追念,是你们用生命谱写的凯歌,铸就成风雨中百年不变色的钢铁桥梁。
三家厂吊桥沐风栉雨,一身铅华而立,而与之平行于江面的水漫桥则以另一种方式存在。水漫桥建于1958年至1959年间,由苏联专家设计。位于绿汁镇西北方向约1.5公里处,是当年易门矿务局运输物资的交通线。水漫桥桥体采用混凝土直接铺筑于绿汁江河床之上,呈东西走向,桥身全长121米,桥面宽4米,桥基宽11.2米。桥面平坦宽敞,原设计为双车道,桥面现存有后期改造的水槽6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交通运输功能逐渐散失后,当地村民为了利用江水灌溉农田,借桥势砌起挡墙以抬高水位。水流到此后渐渐蓄积,形成湖面。仿佛溢出杯子的水,水自然舒展漫过,形成天然景观。
由于绿汁江江水随四季荣枯变幻,冬春季节,流水清澈薄透,自水漫桥上流下,到了此处纷纷跌落,细流处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水声悦耳,韵律十足。流水大时,形成天然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反光的镜面,又如细碎的珠帘。尤其清晨时分,沉云如雾,仙气十足。可到了夏秋季节,江水上涨,洪流如柱,色如岩浆,江水到了这里急涌而下,声势浩荡,呼啸奔涌,如上千只雄狮怒吼起舞,人们只能退避三分。如果说之前的水漫桥是为了将桥面努力托举出水面,将人与水有效隔离开来,形成一条安全的通道,那么,如今落于水中的水漫桥则完全与流水融合为一体,不仅形成水景观,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为亲近水环境的天然泳池,拉近了人与水的亲密距离。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绿汁江上的桥,绿汁人可以轻松地细数出它们的名字,如泄洪隧道口吊桥、三家厂吊桥、石灰厂吊桥、木奔老大桥、木奔新大桥、明塘新村吊桥等等。它们造型各异且各有来历,它们的建成承载着各自的历史使命。从建成到使用,有的保留至今,有的默默消失,像一部部史书记录下一段段特殊的日子,也寄托着绿汁人不同的追忆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