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耿马县文化歌舞团团长王峰——

传承路上显担当

2020年,原生态舞蹈“女创拳”“紧那罗”“马鹿舞”在上海“梨园”演出备受关注;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于2024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原创泼水舞曲《up耿马》国内全网播放量超100亿次……

这是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文化歌舞团的高光时刻。县文化歌舞团团长王峰致力于带领歌舞团弘扬耿马特色民族文化,用自己的坚守为当地文化的守正创新注入动力。

耿马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生活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王峰常这样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守护这份根脉,还要让它焕发新的生机。”2015年,王峰接过县文化歌舞团团长的重担,在他的带领下,歌舞团深入基层,走村串寨,较为系统地整理了佤族甩发舞、傣族象脚鼓舞等民间艺术。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文化瑰宝,王峰组织团员们开展拜师学艺活动,积极推动“文化进校园”。如今,歌舞团成功复原了傣族“马鹿舞”“女创拳”“紧那罗”等传统舞蹈,耿马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面对一些非遗项目‘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等传统观念,王峰带领团队通过软磨硬泡和长期驻点学习,成功打破限制,将‘女创拳’等技艺纳入舞台创作,突破传承壁垒,避免了‘人亡技绝’的险境。”县非遗中心主任肖瑶表示。

作为一团之长,王峰始终把团员的成长与发展放在心上。他深知,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只有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文化工作者,才能让文化事业薪火相传。

十多年前,耿马文化歌舞团的前身原耿马县民族文化工作队仅剩7名演员,且长期未产出新作品。王峰挑起培养和壮大优秀文化队伍的担子,招聘了傣族、佤族、景颇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本土人才35名,承担起全县的文艺文化工作。王峰还坚持和团员一同晨起练功、交流舞蹈动作,反复打磨好任何一个舞蹈细节。他细致地解答来自团员的疑问,也和团员分享舞蹈表演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团队更加具备凝聚力和创造力,呈现一派实干景象。

近年,王峰团队将传统非遗元素与流行音乐、短视频结合,创作的“泼水舞曲”系列舞曲以低成本MV形式在社交媒体爆火,让耿马非遗从“博物馆式”保存转向动态传承。“舞得了‘阳春白雪’,也跳得好‘下里巴人’”——这句话印在团队心中。

在王峰看来,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是要让文化“活”起来,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紧紧抓住“艺术回流”这个着力点,带领歌舞团斩获多项省级和国家级奖项,在国内、国外参加演出160场次,歌舞团入选全国先进基层文艺院团。“文化要传承,更要传播。我们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耿马的文化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耿马的文化,感受到它的独特与美好。”王峰说。

歌舞团先后推出了《佤山情》《傣乡韵》等大型民族歌舞剧,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新表达,展现了耿马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佤山情》走出国门,参加了多个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获得了广泛好评。

本报记者 李春林 文/图

  • 感悟爱国担当

  • 守护红色根脉

  • 点亮边疆梦想

  • 科技筑梦高原

  • 报头

  • 传承路上显担当

  • 用镜头打开梦想

  • 创业共富“领头雁”

  • 听,青年的足音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