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民间工艺及民间文学专题调研组走进丽江市。
丽江古城深处,天青阁内氤氲着青稞面的清香。“东巴”年若指尖翻飞,面团在揉捏塑形间化作憨态面偶羊。调研组的学者屏息凝神观看,不时发出惊叹。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巴面偶的制作现场。
展厅内,十二生肖泥塑与现代文创共生,釉色温润。当年若的师兄和钧将面偶托于掌心,东巴经中的神灵传说便随其讲述具象化——每个面偶都来自东巴经的故事。年若轻抚新塑的面偶说:“游客带走的应是文化灵魂,而非简单纪念品。”
“丽江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非常全面,同时巧妙将传承与文旅深度结合,激活了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民艺》杂志副主编韩明说。
5.5公里外,秀红东巴造纸工坊正上演“化树为纸”的奇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秀红抄帘起落,荛花纤维在光影中交织成纸。当调研组学者指尖触碰到粗粝纸面时,历史脉动穿透时空:“这是与千年智慧的握手。”“东巴”和耀伟以竹笔在纸上疾书,墨迹如刻入皮革般清晰。“‘纸寿千年’源于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他阐释道。
工坊内,数十道古法工序展示与深度体验研学交融,让“可触可学的沉浸式传承”成为跨民族对话的密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手抚东巴纸说:“丽江推动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古城区茨满村百年老屋中,88岁的李文先以刻刀唤醒羊皮,勒巴鼓曲线渐显生命张力。其弟子和肖源与团队踏着节奏翩然起舞。勒巴舞中,青蛙的灵动诙谐与老鹰的雄健刚劲交织,将悠久的族群记忆化为鼓点。火塘旁,民俗专家陈四才道出纳西族火塘文化与民俗传统。
“老匠人固‘形’、舞者传‘神’、学者铸‘魂’,这是非遗存续的完整生态链。”丽江市文联副主席和晓雁在调研笔记中写道,3种传承形态在百年老屋中交融,织就传承的生命网络。
长水纳西文化体验园内,非遗传承迸发出多元张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纳西族白沙细乐代表性传承人和凛毅指尖流淌的白沙细乐《一封书》,古朴庄严的韵律穿越历史烟云;丽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演绎的《纳西谷气调》则似山野清风,携来农耕欢愉。当庄严细乐与民间欢歌同台交响,“纳西血脉在歌舞中奔涌”的宣言有了具象化依托。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传承就没有意义。”和凛毅介绍,兄弟俩打造的体验园,将舞台转化为互动场域,游客虽不懂歌词,却在旋律中共振出“心灵亲近感”,艺术不仅成为消弭隔阂的无形桥,更实现了从家族传承到社会传承的迭代升级。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张凯默接过话茬:“丽江实践昭示,文化保护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汉族的灶神信仰与纳西火塘文化在此共生,火塘边既保留家族议事传统,也融入祈福民俗——两种文化根系交织,生长得愈发繁茂。”
丽江市民协主席和凤琼介绍,丽江市有千余名代表性民间艺人,部分民间艺人开设了近50个文化体验馆,艺人们以“形神魂”交融的传承、“可触可感”的深度体验、“文化主人翁”的自觉担当,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写下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和茜 李铁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