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泽县防返贫动态监测平台上,跳动的“红橙黄绿”四色信号灯牵动人心。这套创新分类体系,让帮扶力量能够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四色管理背后是精密的数据支撑。”会泽县农业农村局动态监测帮扶科工作人员郗登波介绍,每户风险类型、帮扶措施、包保干部信息都在实时更新,确保监测对象不落一人。
今年以来,会泽县深化拓展“三个组织起来”,创新构建“两层四类”精准帮扶体系,以“红橙黄绿”四色管理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推动干部脚踩泥土解难题,以硬举措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群众获得可感可及的实惠。
娜姑镇炉房村是种植盐水石榴的核心区之一。初秋时节,满山的石榴树青翠欲滴,石榴青果茁壮成长。县级包保人员吴平发正在与监测户刘忠贵算收入账:“公益性岗位工资8000元,土地流转租金7200元,加上低保金,今年稳超监测线。”
会泽县统筹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一对一”包保机制,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实行处级干部包保3户、科级干部包保2户、乡镇(街道)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包保1户的“321”包保责任制。包保干部定期或不定期入户,带着“帮扶清单”与群众共谋增收路。“过去,我们送米送油。现在,我们对接产业需求,提供技能培训等更受群众欢迎、更可持续的帮扶服务。”吴平发说。通过分层分类精准帮扶,脱贫不稳定户以及纳入监测两年及以上“两类重点群体”全部消除风险。截至目前,仅有三类监测对象814户2638人未消除风险。
在以礼街道“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内,搬迁群众在居家式帮扶车间里忙个不停:“早上送完孩子就来分拣水果,月赚20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得益于会泽县打出的就业帮扶到指尖、产业帮扶到地头、志智双扶到心坎的“组合拳”。
会泽县充分发挥县级“零工市场”和25个乡镇(街道)“零工驿站”的作用,建立“两库一清单”,全面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招小商”,扶持建设居家式、厂房式、合作社式的就业帮扶车间,让更多监测对象在“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就业。目前,全县建成“家门口的务工车间”230家,新增1.5万人就业,务工群众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
此外,会泽县不断完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流转土地、基地务工、车间用工等方式,确保128个农业龙头企业、14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9个家庭农场与有产业发展条件及就业意愿、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实现利益联结、有效增收;探索村级党组织联动经营主体和农户,政府、经营主体提供奖补,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经营主体发展“两联两补三带动”的“223”联农带农模式,推动农户由“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
截至6月底,会泽县共有监测对象11758户43407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0944户40769人,风险消除率为93.92%。目前,会泽县建立了已消除风险户季度回访制,对突发情况在48小时内完成风险再标注,并同步启动帮扶措施。
帮扶不断档,投入不减力,会泽县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接续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这条“精准滴灌”的防返贫之路,正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最坚实的底气。
本报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尹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