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艳鹏 李建国
“土地流转得租金,车间打工挣工资,日子越来越好了。”施甸县仁和镇查邑村村民王应翠对记者说。
王应翠家里流转土地3亩,每年租金3600元,她自己在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装脱水蔬菜,每月工资4000多元,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比以前翻了近3倍。
作为沪滇协作重点帮扶项目,查邑片区产业基地自落地以来,就创新推出“公司+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破解了乡村产业“小散弱”的困局,降低了群众面对市场的风险,形成“集体强—产业兴—农户富”的良性循环。仁和镇宣传委员陈丽娟介绍,“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给产业发展上了双保险,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
在查邑片区产业基地,连片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包装脱水蔬菜。“这2700件脱水蔬菜打包完后将发往广州,都是订单农业,不愁销路。”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江涛说。
查邑片区产业基地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其本质是以市场需求倒逼生产端变革,实现从“生产什么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转变,利用资源优势,提升种植标准与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今,查邑片区的脱水蔬菜不仅销往广东、上海等地,还通过第三方出口到澳大利亚、越南、加拿大等国家。目前,基地已流转土地256亩,项目区农户每年仅土地租金就有44万元进账。同时,沪滇协作专项资金还为258户流转户提供每亩200元的补贴。
就业岗位的供给,拓宽了增收渠道。大棚蔬菜种植、脱水加工等常年需要务工人员,用工高峰期每天有500多人在基地务工,150余名长期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发货在即,基地生产厂厂长杨成娜正忙着组织工人包装脱水蔬菜。杨成娜说:“5年前来这里时,只是想找份在家门口的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想到不仅赚到了钱,还学会了管理技能。”如今的杨成娜,已从普通计件工人成长为生产厂长。
“一绑”稳根基、“二绑”强动能,农户增收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跟着水涨船高。“通过将沪滇协作项目建成的大棚、脱水车间等固定资产租赁给公司经营,村集体每年都能获得稳定收入。”查邑村党总支书记郭开彪介绍,企业利润的7%用于村集体发展,保山尚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因此带动仁和镇16个村每年增收40万元。
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脱贫户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脱水蔬菜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双绑”机制实现了群众、村集体、企业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