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我们奉命出征抗日,是为民族求生存,为国家全领土……倭寇深入国土,民族危在旦夕,身为军人,义当报国。”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夜,战士黄人钦写给妻子商幼兰的绝笔信中,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信件寄出3天后,这位29岁的云南青年血洒疆场。
“不是公路是血路,千万雄工中外赞。”苍劲悲怆的《修滇缅公路纪念歌》,让诵读者哽咽。
在开展仪式读档活动中,观众一同聆听历史回声,感悟赤子深情。
走进展厅,“山川震眩 烽火危局”“血肉筑就 抗战通途”“战略动脉 托举山河”“护路保通 断裂重生”“历史回声 精神传承”5个部分依次展开。其中90%的档案文献为首次公开,部分珍贵档案为时任滇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谭伯英保存的纪录,由其女儿谭柏门和女婿张展成捐献,和其他文献融合完整叙事,再现了“抗战生命线”奇迹。
88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全体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勠力同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1937年11月底,滇缅公路开建。这一刻,开启了云南从祖国边陲到国家命脉的转变——当年仅有1700万人口的省份,42万子弟奔赴前线,20万民众筚路蓝缕、开山劈水,以血肉之躯筑路保通。
展厅里,当“义务工役制”筑路档案与各族民工的简陋工具档案图片并置展出,当土司线光天“跳怒江督工”史料、大理白族“娘子军”日铺80立方米碎石史料展出,边疆人民撑起民族脊梁的史诗角色再度升华。
“滇缅公路工程浩大,中国民众能于短期内藉己力完成,其在工作上之成就,即欧美任何公路亦不能过,余对贵国民众之毅力,与穷干苦干之精神,感佩无似。”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詹森曾发出感慨。
“长城运河后的又一巨大工程”的媒体标题与民工“枵腹从公”的请愿书同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落地为血肉担当——它是阿昌族少年紧握的铁钎,是傣族土司捐出的千箩稻米,是云岭各族群众用生命筑路的团结力量。
抗战精神的当代回响
一张惠通桥的图片,吸引观众驻足。讲解员介绍:敌机轰炸滇缅公路,惠通桥6次被炸毁,6次重生。最危急时,工程师用几百只空油桶扎成浮船,铺上木板,搭起浮桥,让南侨机工驾驶运输物资的卡车继续前行。那时,浮桥下是咆哮的江水,头顶是疯狂投弹的敌机。
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在这里谱写壮歌。1939至1942年间,他们通过滇缅公路抢运50万吨军需物资,1000余人壮烈牺牲,献出了青春和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厅转角,73岁的昆明铁路局退休职工陈铭英久久驻足凝视。“我的父亲陈亚楷是第6批归国南侨机工中的一员。”她摩挲着父亲留下的入党申请书,上面书写:“永远跟着毛主席,不断干革命。”抗战胜利后,陈亚楷回到印度尼西亚,后来又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参与新中国建设。
同样的情感在79岁的徐永贤心中激荡,其父徐长政两次报名才成为归国南侨机工。“战争结束后,我的父亲留在昆明生活,没有回马来西亚,从此告别了南洋。”
接近展厅尾处,一张“心联通 云南行”马来西亚古晋市南侨机工纪念亭揭牌的资料图引人注目。这是2025年5月云南省友好代表团访问马来西亚期间,瞻仰沙捞越州南侨机工纪念碑、看望南侨机工后裔的见证。
从“零公里”到“古晋亭”,沿着展厅,回顾这段血肉筑路史,跨越时空的致敬在心中升腾、延伸。
跨越山海的碑和亭,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激励后人。
一位观众在签名簿上留言:“这条路教会我们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铁杵磨针的坚韧品格、胸怀天下的全局观念。”
如今,在建的大瑞铁路、畅通无阻的杭瑞高速,与曾经的滇缅公路轨迹交叠,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步履坚定。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省各地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挖掘好滇缅公路、西南联大等云南抗战历史资源,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各族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团结奋进新时代,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