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良县小百户镇兴隆村,有一位特殊的乡村医生。他虽身有残疾,却凭着满腔热忱,在31年的光阴里扎根乡土,守护着4000余名村民的健康,成为乡亲们心中最可靠的“健康守门人”。
8月15日天刚蒙蒙亮,兴隆村卫生室已亮起了灯光,村医朱德红像往常一样,先打开紫外线灯给治疗室消毒,随后开始打扫卫生室卫生,更换浸泡体温计酒精,检查就诊设备……8时15分,他穿上白大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里谁身体不舒服,头一个想找的准是朱德红。”村民说。
3岁时,一场小儿麻痹症无情袭来,致使朱德红右脚肌肉萎缩。自幼善解人意的他深知家境不易,高中一毕业便毅然选择进入陆良职中就读医师班,期望早日掌握一技之长,为家庭减轻负担。1995年朱德红毕业后,村干部登门动员他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就这样,朱德红一直干了下来。
乡村医生要承担区域内的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健康教育等多项工作。朱德红当时没有相关经验,所有工作都得自己从头学起。经过考虑,他决定借着打疫苗、做健康咨询的机会,主动到村民家中送医,免费为大家诊疗。起初,村民不愿接受,也不相信他,后来慢慢开始接纳,对他也产生了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找他看病的患者渐渐多了起来。
兴隆村乃至小百户镇的每条乡间小路,朱德红都再熟悉不过。31年间,有太多深夜,他背起药箱,骑车一路疾驰,直到安抚好患者、缓解了病痛,才稍稍松口气。孤寡老人、贫困户没钱看病输液,他多次自掏腰包,从不计较垫付多少。泛黄的笔记、手机、电脑里,存满村民健康档案,谁家老人该测血压,哪个孩子要随访疫苗,他都记在心里。
31年来,为给乡亲看病,朱德红骑坏了8辆自行车、5辆摩托车。如今57岁的他,身体大不如前,却仍坚守岗位。他说:“只要村民需要,我就会一直干。这里是我的家,村民是我的家人,守护他们的健康,是我一生的责任。”本报记者 陈鑫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