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纵横 上一版   
上一篇

用好节日文化德育资源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李晓珏

云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乡村文化振兴步伐的不断深入,民族传统节日逐渐成为美丽云南的一张特色名片,“泼水节”“火把节”“十月年”等民族节日,已经摆脱传统的地域与族群界限,绘制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精彩篇章。民族节日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是维护民族团结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2025年1月,中宣部印发通知,要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推进传统节日振兴,让传统节日更好浸润时代人心。用好节日文化德育资源,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能使传统节日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节日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价值。传统节日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心理、民族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民族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核心聚集地带,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传统节日是多民族共建共用共享的文化坐标,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劲精神纽带。节日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域,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是一种具有历史传承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它推动着文化自信的形成和稳固。节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包括表现于民族服饰上的审美观念、礼仪观念,表现在民间歌舞上的个人情绪和集体记忆的外化表达,表现于饮食文化上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集体智慧,表现在民间规约上的朴素天人协调观念以及表现于民间口承文学上的善恶评判的价值系统。通过知识传授、文化浸润、实践锻炼、价值引领等途径,实现文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维系作用,这是节日德育资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

民族节日文化德育资源的时代特征。传统民族节日营造出了凝结着各民族先民传统智慧的精神世界,不断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素质,因此,节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必然体现出极强的时代性。节日民俗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特性并能够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涵养出新的文化元素。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各民族悠久漫长的文化记忆,是传统文化符号集中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场域;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计方式、生活条件的变化能够直接并且迅速地反映在节日文化的变迁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农耕文明、山地文明、游牧文明多元共生,节日的功能属性极为复杂。经历发展演变,各民族节日的交际、集贸、娱乐等功能日益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民族优秀传统节日迅速向现代化节庆演变,越来越多的民族节日成为同一地域内不同民族共享的庆典。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现象,使得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发生了一系列现代化变迁,并集中体现出引导各族人民认识、理解、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功能。在新时代,如何挖掘和阐发节日文化的优秀基因,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民族节日文化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亦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新时代民族节日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节日的德育功能显著地外化为对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新生力量的培养。民族节日文化德育功能的实现可从多维度开拓实践途径:一是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深入挖掘各民族传统节日里的德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可知可感可见的地方文艺形式,用群众熟悉的方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美好,进而筑牢民族团结的根基,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二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的德育功能体现为在共同生活区域内的人们表现出的具有倾向性的审美偏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评价。在节日里,人们能够暂时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享受劳动创造的果实,在节日氛围中进一步认识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节日对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人们,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道德教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节日的宣传工作中,能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并在轻松愉快的节日氛围中不断强化,推动促进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赋予节日新的时代意义。节日仪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极为敏捷;新时代的民族传统节日,聚焦现实问题,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进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作者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双百双进”调研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云南民族节日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24SBSJ11YB)的阶段性成果]

  • 报脚

  • 报头

  • 助力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发挥好统一战线在边疆治理中的政治作用

  • 始终牢记于心践之于行

  • 用好节日文化德育资源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