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会泽:绿肥科技赋能高原特色农业

绿肥种植让果实更甜。

8月17日至18日,记者跟随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绿肥+”技术观摩暨交流会参会专家,来到曲靖市会泽县,在者海镇、五星乡的田间地头,感受“绿肥+”科技落地生根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的变化。

在会泽县者海镇犀牛村的康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350亩玉米与辣椒轮作田印证“绿肥+增效剂”技术调酸控污的功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在此深耕数年,摸索出关键治理路径:每年8月末播种光叶紫花苕,鲜重高达每亩1.5吨至3吨,翻压还田后配合特制增效剂,一举破解连作障碍与土壤污染难题。

该技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利用绿肥调酸控污功能与特定增效剂的协同作用,治理酸化土壤,降低土壤污染风险,实现污染治理与粮经作物单产提升双赢。试验数据表明:玉米增产6.4%至17.6%,亩产突破920公斤,抗逆性显著增强;辣椒增产14.3%至22.2%,显著减轻连作障碍。玉米地pH值从5.5提升至5.8~6.0,辣椒地升至6.3~6.6,有效扭转酸化趋势。土壤有效镉含量下降41%至62%,农产品镉积累同步降低10%至62%,为“舌尖上的安全”筑牢防线。

位于五星乡干松林村的会泽旺利种植有限公司的600亩果园里,肥田萝卜、光叶紫花苕与三叶草织成“绿毯”。在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等专家团队的支持下,这里成为“绿肥+”果园模式的典范。

走进果园,蟠桃挂满枝头,工人正忙着采摘、搬运、包装。公司负责人鲍啟琼介绍,绿肥是最好的天然肥料,让土壤得到有效改善,保水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果树生长的“生态保姆”。

“我们的黄桃、苹果糖度都提升了,风味浓郁。‘醉花韵’黄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每公斤溢价2至3元。”鲍啟琼表示,企业受益的同时,也在辖区示范推广绿肥种植1400余亩,带动周边63名农民增收51.7万元。她感慨:“过去果园追求‘三面光’,喷除草剂导致土壤板结酸化,果子品质差。现在绿肥覆盖,土壤活了、果子甜了、效益高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曹卫东说:“‘绿肥+’技术既能提供有机肥源,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产业增效,企业增收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一个采摘观光的好地方。”

会泽县的田园蜕变,源于日趋成熟的“绿肥+”科技支撑体系:“绿肥+增效剂”控污调酸技术,为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以“冬季耐寒耐旱光叶紫花苕周年覆盖”为核心,集成控草培肥、产能提升的“绿肥+”果园绿色生产体系,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产品品质的提升。随着云南省曹卫东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会泽)团及相关项目的落地,“绿肥+”科技将更好地描绘会泽农业绿色发展的美丽图景。

本报记者 陈云芬

通讯员 尹永权 董学莲 文/图

  • 农科小院驻乡间 富民产业香又甜

  • 云南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曲靖开赛

  • 会泽:绿肥科技赋能高原特色农业

  • 报头

  • 专家学者共商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 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务工作联盟在昆成立

  • 省内外专家聚昆研讨中医妇科新路径

  • 丽江:“行走的思政课”探索育人新范式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