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史哲 上一版   
下一篇

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与抗日战争

和顺艾思奇故居。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郭矩铭 邓静

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艾思奇”一名源于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即热爱卡尔·马克思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毛泽东评价他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抗日战争时期,艾思奇以笔为枪,战斗在党的理论战线前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4年至1935年间,艾思奇在上海出版的《读书杂志》上连载《哲学讲话》,1936年结集出版为单行本,一时洛阳纸贵,并在第四版时改名为《大众哲学》。该书以日常生活为例,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大众哲学》让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人民大众之中,起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作用。在那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年代,成千上万的青年正是通过该书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奔向革命道路。蒋介石曾感叹道:“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由此可见,《大众哲学》对当时社会思想产生的巨大影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0月,艾思奇奉中共中央之命奔赴延安。毛泽东在欢迎会上指出:“革命要靠枪杆子,也要靠笔杆子。把枪杆子和笔杆子结合起来,有文有武,文武结合,革命的事业就能胜利。”自此,艾思奇的哲学运思进入与抗战实践深度结合的新阶段。

在延安期间,艾思奇积极投身于干部哲学教育体系的建设。1938年,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成立了延安新哲学会,由艾思奇和何思敬主持。1939年,毛泽东组织了六人的哲学小组,艾思奇是成员之一。无论是学会工作,还是小组活动,毛泽东作为成员经常参加讨论,研究问题。在此学风的带动下,延安的中央各机关纷纷成立学习小组。为满足学习需要,艾思奇编辑了《哲学选辑》一书,并撰写《哲学“研究提纲”》作为附录。毛泽东在阅读此书时作了不少批注,提出许多深刻的意见。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后,毛泽东提出编订一本收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有关思想方法论述的书籍,以辅助整风运动的开展。不久后,艾思奇作为主要参与者,编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一书。这本书被列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材料之一。

艾思奇还是文化战线上的关键力量。1940年,艾思奇担任主编的《中国文化》在延安创刊。这是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在创刊号上,毛泽东发表了著名论著《新民主主义论》。此外,艾思奇陆续发表《抗战文艺的动向》《论中国的特殊性》《当前文化运动的任务》《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等文章,阐述抗战时期文化运动的方向、形式、重点和难点。如《当前文化运动的任务》一文指出,抗战时期的文化运动,要团结全国力量,要反对错误思想,要深入广大群众,最终“建筑起全民族团结的精神堡垒”。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是艾思奇在抗战期间的一个重要转进。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同年,艾思奇积极响应号召,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并指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在他看来,过去的哲学只做了通俗化的运动,虽然初步推动了中国化、现实化,但二者仍有本质区别,因此文化运动尚未完全适应“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文化运动的具体方法是:“从各部门的抗战动员的经验中吸取哲学的养料,发展哲学的理论。然后才把这发展的哲学理论拿来应用,指示我们的思想行动。”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艾思奇的哲学思考是对时代需要的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抗战实践的成果之一。

理论建设是正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驳斥谬误则是正本清源。艾思奇在抗战期间有两篇代表性的文章,详细剖析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几种谬误。一篇是1941年的《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另一篇是1943年的《〈中国之命运〉——极端唯心论的愚民哲学》。概言之:针对叶青的伪辩证法,艾思奇延续抗战前的批判,批评其是马克思主义外衣下的唯心论,并特别驳斥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危害;针对阎锡山的“中的哲学”,艾思奇辨析其主观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哲学基础,进而揭示其维护地方军阀统治的实质;针对陈立夫的“唯生论”和蒋介石的“力行哲学”,艾思奇揭露其是“极端不合理的唯心论”,直指这种哲学服务于“愚民政策”的政治本质。艾思奇的哲学批判,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在思想阵地上肃清种种错误思想,确保辩证法唯物论作为“最锐利的科学思想的武装”,能切实应用于中国人民的战斗之中。

正如毛泽东的评价,艾思奇是一位“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曾言:“我写《大众哲学》,不是为了那些富家子弟为他们提供好看的衣裳,而是为贫穷的百姓提供一个烧饼。”从撰写《大众哲学》到延安时期的工作,艾思奇始终心系百姓,把哲学思辨与民族前途相结合,把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相联系,在“哲学现实化”与“现实哲学化”的双向探索中,既让哲学深入抗战实践,又从抗战实践中升华哲学智慧,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当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亟须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深、讲透、讲活的人才。这要求我们做到两个“化”字:一是中国化,理论阐释要紧扣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人民生活的现实关切;二是大众化,告别“本本主义”,善于用生动语言、鲜活案例阐释理论精髓,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思艾思奇为抗战胜利作出的卓越贡献,既是缅怀中华民族那段艰苦战斗的峥嵘岁月,也是鉴往知来,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1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作者2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艾思奇与抗日战争

  •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 报头

  • 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历史记录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