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英国EAST2046科技艺术节上,来自玉溪市通海县的艺术家朱婉蓉带着其作品《通海高台2066》亮相国际科技艺术舞台,通过AI、VR等多媒体手段重新演绎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海高台”,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时长20分钟的沉浸式VR交互表演中,《通海高台2066》将观众引入一个算法控制、沙化蔓延的虚拟空间,重演一个由机器人与神祇共同参与的高台游神仪式。观众可以选择以“人”“神”或“机器”的身份进入虚拟剧场,在多重视角中体验古老艺术的“仪式感”。
通海高台又称抬阁,是在通海县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融合了戏曲、文学、造型、杂技、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小时候看高台表演只觉得有趣,但当我以国际视野再去看时,就发现它的价值非凡。”在朱婉蓉看来,传统非遗的材料、技术都是可以迭代的,用新的媒介技术去赋能古老技艺,并引导更多人关注非遗中包含的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核,才是非遗的活力源泉所在。“作品亮相后引发了观众的关注,不少人问‘这是什么’,这时候我会告诉观众‘它来自中国,来自云南’,我觉得这就成功了。”
今年初,在通海县相关部门和艺术团体的协助下,朱婉蓉在家乡策展了《时空中的非遗记忆与重生——高台之上》公益展。“朱婉蓉的作品让通海高台突破了游街展演的单一形式,成为了非遗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数字艺术形式,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沐蓉介绍,通海文旅已经与朱婉蓉达成合作,将在通海县持续推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数字化展示。此外,通海县还将以数字化和视频档案的形式,完成对该县4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
近年来,通海县大力推进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工作,精准梳理本地非遗资源,让“藏在民间”的技艺与文化得以系统记录和保护;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用“接地气”的传播让文化浸润日常生活;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发挥非遗在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截至目前,通海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2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18项、县级16项;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8人,包括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市级22人、县级114人。本报记者 王剑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