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战场绝笔里的报国志

——国民革命军师长戴安澜家书里的精神传承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2011年,由云南和江苏两地携手创作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再现了戴安澜将军及中国远征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首映式上,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剧中主人公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戴澄东带来的一封父亲牺牲前写给母亲的家书。

1942年3月,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率领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支援盟友英军抗击日寇,在保卫同古、收复塘集等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意气风发的戴安澜将军欣然挥毫写下《七绝·远征》: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然而,由于英缅盟军连连丢城失地,造成中国远征军腹背受敌,被迫回撤。1942年5月18日,戴安澜将军在率部翻越野人山撤退回国途中与日军遭遇,在指挥突围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于5月26日在离中国国境仅有三四十里之遥的缅北茅邦村殉国,时年38岁。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戴安澜将军的灵柩到达昆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泣泪躬身,迎接英雄回家。国共两党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将军的缅怀追思,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毛泽东听闻戴安澜壮烈殉国的消息后亲笔题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毛泽东同志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2009年9月,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为还原一段真实的抗战历史,笔者联系了戴安澜将军的小儿子戴澄东。父亲牺牲时,戴老才两岁,对父亲的印象更多来自母亲数十年对父亲的缅怀与讲述,和那封父亲在缅甸写给母亲的最后家书。在现场,戴老深情诵读了这封数十年来已深深铭刻在心的绝笔信。

家书字字泣血、慷慨激昂,读者热泪纵横,闻者潸然泪下。字里行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中国军人的铮铮铁骨、牵挂亲人的铁汉柔情和为国抱定必死的决心。

写下这封家书时,戴安澜师长正率领第200师将士孤军奋战,危急关头,他向全师将士下达了这样的命令:“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为国捐躯义无反顾,战至最后一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牺牲精神与坚强决心至今振聋发聩。同时,作为丈夫、父亲,他在信中的殷殷叮嘱、惦念之情,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铁血军人在为国慷慨赴死的决绝背后,那一份依依不舍的眷恋与牵挂。

戴安澜总是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日寇在中国的恶劣行径,激起了戴安澜的杀敌报国之心,就连给四个孩子取名字,也都和抗战有关。给大儿子取名戴覆东,取覆灭东洋之意;二儿子取名戴靖东,小儿子取名戴澄东,表达男儿们勇敢出征,打败日寇之意;女儿则叫戴藩篱,表达修好篱笆,保卫家园之意。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妻子王荷馨把国民政府颁发的20万元抚恤金全部捐出,以戴安澜之名在广西全州捐建了一所学校。将军的四个儿女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在母亲的教导下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大儿子戴覆东是我国享誉盛名的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女儿戴藩篱是上海市政协委员,曾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儿子戴靖东,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小儿子戴澄东是水利高级工程师,曾担任江苏省水利厅副厅长、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的行业翘楚,圆了父亲知识救国强国的心愿。

时间过去了83年,当年的战火早已消散,但戴安澜将军在战场上留给亲人的这一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恒的见证,每每品读,都能感悟到精忠报国的毅然决然。无论时光如何流逝,这份精神的火种将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代代传承,永不湮灭。

周权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 男儿立志出山间 不灭倭寇誓不还

  • 感悟家国情怀的 千钧之力

  • 报头

  • 烽火家书映丹心

  • 战场绝笔里的报国志

  • 别亲赴国难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