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秀是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文折村岔发田村民小组村民。提起她,村里人无不交口称赞。多年来,她以柔弱的双肩扛起家庭重担,用无私的爱为侄女铺就成长之路,以无微不至的照料为患病亲人撑起一片晴空。
2008年,普春秀与同村人朱府林结婚,婚后丈夫的哥哥被确诊为精神二级残疾、公公瘫痪在床、婆婆患子宫癌需要化疗,2010年嫂子离家留下只有8岁的侄女无人照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丈夫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照顾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普春秀身上。
既要扛起地里的农活,又要照料3位患病的亲人,普春秀的日子过得像上了弦的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全家人做饭,把公婆一天要吃的药分好;下地干活的间隙总要小跑回家,看看瘫痪的公公有没有摔下床,给化疗后虚弱的婆婆喂口水,从鸡鸣忙到星落。
普春秀像陀螺一样在灶台、田地、病榻间连轴转,裤脚上沾着泥巴就冲进厨房做饭,身上还带着庄稼地里的草屑就给老人捶背,一有时间在家就为公婆按摩擦洗,从田间地头到厨房小院,脚印叠着脚印,全是她匆忙的身影。10多年间,普春秀家的地里庄稼没荒,老人的药没断,家里总是干干净净。
在她的照料下,公婆和大伯哥病情逐渐好转。丈夫感激地说:“如果没有妻子的理解与支持,这个家真不知道成什么样子,是妻子的大爱、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父亲重新站起来、让母亲恢复健康,她就是我的福星。”
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普春秀坚持抚养侄女。她将侄女带在身边,送她上学、教她做人,将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供至大专毕业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侄女在乡镇求学的5年时间里,普春秀每周日下午都会骑着摩托车载着侄女驶过18公里的崎岖山路,将她准时送到学校;每到周五放学时分,又风雨无阻地出现在校门口接侄女回家。寒来暑往,这条蜿蜒的山路上,每一道车辙都印刻着浓浓的亲情。侄女对普春秀毫无怨言的付出感激不已:“是婶婶和叔叔为我撑起了一片天,没有婶婶就没有今天的我。”
面对生活的艰难,普春秀从未被打倒,她带领全家坚强应对,以永不放弃的精神为家人筑起爱的港湾,她用言行生动诠释着“家庭美德的传承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她的善举感染着乡邻,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典范。
2015年,普春秀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常说:“党的政策是真的好,地震恢复重建让我们住进新房,‘雨露计划’让侄女上得起学,医疗救助让亲人看得起病。没有这些好政策,我们很难扛住生活的重担。”作为一名党员,她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在她的引导下,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本报记者 沈浩 通讯员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