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曲靖市麒麟区西门街片区布满斑驳老墙、沉寂多年,如今却以崭新面貌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老房子变身创业空间,闲置院落成为网红咖啡馆,青石板路旁的艺术壁画与历史建筑相映成趣。通过“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改造升级,西门街片区蜕变为集就业创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创业街”,激活了城市老城区的“沉睡资源”,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老街区更新路径。
“以前这条街路灯昏暗,好多老铺子要么关门,要么只卖些廉价杂货,年轻人根本不想来。”西门街片区糖行街的老居民对改造前的萧条光景记忆犹新。彼时的糖行街道路狭窄、管网老化、功能单一,在逐步进行的城市面貌改造中成了“老大难”问题。
为破解困局,麒麟区并未选择“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而是下足“绣花功夫”,以保护原有空间肌理,维持老城建筑风格为原则,启动西门街片区功能改造工程。一方面,着力推进硬件升级,实施道路、排水管网、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另一方面,在保留街区原有砖木结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统一采用青石板铺装路面,定制设计每户人家的梯子和平台,并引入小酒馆、咖啡馆、艺术市集等多元业态,在实现“修旧如旧”的同时让老街区绽放新活力。
“政府不仅搭起了‘架子’,还改好了‘面子’。”麒麟区寥廓街道党工委书记、西门街片区保护与开发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展轼介绍。街道社区统一与居民业主签订托管协议,整合闲置房屋资源,通过租金减免等方式吸引创业者入驻,逐步打造了集老街记忆展示、网红带货、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院落综合体。目前,该片区已发展文创、演艺、培训、小吃、酒吧、咖啡等新兴业态50余家。
来自昆明的周镜坤是第一批入驻西门街片区创业的年轻人之一。出于对咖啡的热爱,2023年他在糖行街租下一处180平方米的院落,开起了咖啡馆。“政府的改造让街道变美了,创业政策还为我提供了启动资金。”如今,他的咖啡馆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年营业额超过30万元。
“80后”保鑫则将街口的一间老房改造成了中药材与奶茶相结合的“归元萃”茶馆。“我之前是开中药馆的,偶然来到这里,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后便租下这间老房子打造成茶馆。”保鑫说,他手工制作的中药材挂件、香囊等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进店选购。
截至目前,西门街片区已更新改造290户居民房屋,保存保护了17个较为完整的大院,改造了赵樾故居、陈家大院、黄家大院、二十三号大院。今后,片区还计划由社区或社会资本通过统租、统购等方式,持续推进57个小区块、13个院落的更新改造。
如今,在西门街片区,老人们坐在修葺一新的门廊下聊天,年轻人在创意店铺中忙碌,游客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拍照留念,新旧交替却又共融互通。“城市更新不是消灭过去,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记忆与未来共鸣。”麒麟区相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张雯 隋鑫
短评
西门街片区的蝶变,正是麒麟区精准施策、多方联动、可持续运营的结果。
首先,政府角色定位从“大包大揽”转变为“引导撬动”。政府不再作为更新的唯一主体,而是通过前期投入和政策设计,激发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其次,采取“绣花式”更新而非“运动式”改造,尊重原有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避免“一刀切”式的推倒重来,保持街区的有机生长。第三,注重功能重塑而不仅是形态更新。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积极引入新业态和新功能,使老街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最后,建立多元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政府、居民、商家等多方协作,实现更新成果共享,确保改造的可持续性。
这场老街区的“华丽转身”,不仅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更说明只要找准方向、选对方法,老街区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书写城市更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