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普洱学院:

让民心相通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

普洱学院留学生举行过端午活动。 本报通讯员 郭春晓 摄

近年来,普洱学院立足位于澜湄流域“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教育浸润、文化交融与青年联结的三维联动,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体系,让不同文明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结出澜湄合作的丰硕果实。

作为云南省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普洱学院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开设茶学、农学、数字媒体、烹饪与营养教育等特色专业,形成语言学习、技能实训、创业孵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截至目前,该校在校留学生280人,老挝籍学生占比达95%,是全国在校全日制老挝本科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与澜湄国家多所高校深度合作,主导成立澜湄流域国际数字人才教育联盟,采用“2+1”“2+2”联合培养模式——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前两年在普洱学院学习,后一年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或老挝国立大学深造;2024年新增“2+2”中泰合作项目,推动学分互认与学位互授。通过深度对接企业,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数字产业学院,培养数字化人才,相关作品获全国程序设计实训案例大赛特等奖。

如今,普洱学院的国际化实践已结出多个硕果:300余名毕业生赴老挝、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就业,非通用语种专业(老挝语、缅甸语、泰语)毕业生成为跨境贸易、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香饽饽”;百余名留学生毕业后成为本国对华合作的“民间大使”;2024届毕业生中,2079人在中老铁路沿线区域就业,占已就业人数的65.91%。

普洱学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民心相通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传播+产业”的融合路径,为构建更为紧密的澜湄命运共同体贡献学院智慧。

本报记者 陈怡希

  • 让民心相通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

  • 激发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动能

  • 报头

  • 曲靖马铃薯田间测产传捷报

  • 第三届水稻生殖隔离国际研讨会举办

  • 无人机飞防助力澜沧蔗糖产业指标增长

  • 专家学者聚昆交流高原特色木本蔬菜保护利用

  • 教育专家共论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

  • “一人一策”开出减重良方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