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中医药大学实施“学术兴校”战略——

激发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动能

羊忠山(中)带着学生做实验。 本报通讯员 宋丽云 摄

本报记者 张雪飞

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票通过核验,新增中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药学首次上榜中国最好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方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近年来,云南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势头强劲,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2022年11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的“学术兴校”战略。校党委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国际化教育为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扩大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影响力。

优化顶层设计,出台“学术兴校”战略

2022年,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广泛深入调研走访后认为,近年来学校事业实现了全方位发展,但仍存在学校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学校治理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兴校是破解当前学校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困境的关键之策,其本质是走一条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于2023年3月出台《云南中医药大学关于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方案》,从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完善教授治学制度体系两大路径出发,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多元监督的制度体系,全面系统优化推进“学术兴校”战略的顶层设计。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校级层面的规章制度,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

两年多来,学校通过深化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改革,赋予学院更多办学自主权,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推进附属医院与学校本部联动发展,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等,全面系统激发学术兴校的强大动能。

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培养管理制度和银龄教师行动计划,优化人事管理流程,提升人才引培保障能力。选优配齐二级学院党政干部,下放科级干部选聘权,推动学院提升办学主体能力。构建全方位引才育人机制,博士学历学位教师3年净增6.23%。每年投入1500万元人才经费加强高层次人才分类培养,完善人事人才评价激励制度促进人才作用发挥。同时,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破解办学规模增速远超规划预期的困境,统筹各类资金投入6.65亿元改善办学条件。

锚定重点发力,加强学术科研创新

2014年8月,不满29岁的羊忠山博士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刚到学校时没有科研项目,学校给予科研启动金,让他能专注课题攻关;申请到各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后,学校严格落实配套经费,进一步给予强化支持。此外,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配套措施也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羊忠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了教学科研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地区项目3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1项,云南省基础研究优青、重点、面上项目6项。

像羊忠山这样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帮助支持下成长的科研人才还有不少。学校党委认为,一所大学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为此,学校秉持以学术为引领,促进教学相长,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高水平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科研创新能力,系统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医药优势的学术高地。

针对学科梯队断层严重、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师欠缺的问题,学校统筹推进校内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不断完善普通博士与高层次人才相结合的支持体系,持续推进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汇聚高层次青年人才效能,师资队伍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学校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创新团队、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量质齐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实现突破。

针对学科相对单一、优势学科关联度不强、不能全面满足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求的问题,学校系统谋划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学科高峰、突破国家级成果等工作,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围绕中医药学核心领域,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形成传统与现代并重、基础与应用结合、主干与特色交融呼应的学科体系。先后实施“固本培元”主干学科提质计划、“培土生金”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和“三因制宜”特色学科提升计划,不断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针对科研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学校系统整合科研资源,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依托重点平台、团队培育重大项目和成果。3年来,学校着力开展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常见多发以及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支撑平台。集中优势加强中药民族药种植、中药饮片标准化、中医药疗效评价等领域研究。举办云南省首届中药新质生产力论坛,积极助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办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促进学校高价值专利转化。

“学术兴校”战略的实施,释放出内涵建设的强大动能,学校科研平台、团队建设空前提速。3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云南省南药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中医药治未病工程研究中心、滇南本草高等研究院、云南省现代中药产业学院等高水平平台。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前沿科技攻关,在中药现代化、民族医药发掘利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方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截至今年3月底,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9项,省部级项目314项,纵向经费合计超9688万元。

  • 让民心相通的种子在互学互鉴中生根发芽

  • 激发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发展动能

  • 报头

  • 曲靖马铃薯田间测产传捷报

  • 第三届水稻生殖隔离国际研讨会举办

  • 无人机飞防助力澜沧蔗糖产业指标增长

  • 专家学者聚昆交流高原特色木本蔬菜保护利用

  • 教育专家共论人工智能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

  • “一人一策”开出减重良方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