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蓉婵 王淑娟 李正雄 陈晓波 李寿华
9月5日起,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昆明举办。该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就落地云南,将为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提供新的平台与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贺信中所说的那样:共同唱响“南方声音”,展现“南方担当”,为推动全球南方成为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贡献智慧。
当前,发展是“全球南方”崛起与振兴的第一要务。破解发展困境成为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心愿与殷切期盼。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欠发达和后发展省份,云南后发赶超的意愿同样强烈。
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文化互鉴融通,让团结进步成为云岭大地最美风景;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美丽家园,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云南,正努力让奋勇争先成为发展强音。
减贫治理的云南力量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四个方面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云南脱贫攻坚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在全国罕见。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战役中,云南时刻牢记“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地区落伍”的嘱托。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云南启示。
地处横断山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土地为高山峡谷。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是全国最高的州(市)之一,被称为“极贫之地”。如今,“全面消除贫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怒江已成为现实。2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深度贫困县全部摘帽,傈僳族、独龙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脱贫。
筑路、兴业、惠民……怒江走出一条减贫新路径。特别是草果产业的壮大,为经济发展打开一扇窗。“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怒江,变身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典范。
不只怒江,脱贫攻坚道路上,云南各地因地制宜,走出适合自身的减贫道路。
时光倒转。10年前,如何实现脱贫摘帽还是摆在乌蒙大地的一个世纪难题。昭通市通过创新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在精准上下功夫,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如今,昭通滇东北崛起成为云南从脱贫攻坚奔赴乡村振兴“下一站”的缩影。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4300余名干部与13177户53582名贫困人口,通过一场场“家宴”,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领导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换来贫困群众从心底认同帮扶干部、认同党的扶贫政策。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全县实现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村脱贫出列。
在总结减贫经验的同时,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与澜湄国家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并取得实效。
2024年,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获奖案例发布,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集团(云南农垦集团)《建设中老丰沙里替代产业综合示范项目——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罂粟替代种植案例》入围最佳案例。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超过5600万元,通过发展替代产业,帮助老挝丰沙里省当地居民通过替代种植,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云南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扎实推动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把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往前走。
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云南继续前行。
民族和美的云南经验
初秋清晨,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巴坡村草果种植户马文军开着新买的皮卡车,载着水冬瓜树、腐殖土、农家肥向村外的草果地驶去,一路上沿江沟壑、漫山遍野,处处是绿油油的草果树。
“以前,我们只会在山里种包谷、洋芋,辛苦一年,仍然吃不饱饭,更见不到几个钱。”马文军说,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纷纷种植草果,村里年收入过10万元的就有10余家。
“近年来,随着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独龙族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文旅产业,经济收入多样化,越来越富裕。”独龙江乡宣传委员程露说,乡亲们在当地就能上学就医,在家就能网络购物,家里还购置了各种现代化家具家电,日子过得如成熟的草果般红火。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政策、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云南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民族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1元。
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入村道路平坦整洁、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绿树红花相映成趣,这是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美丽幸福村寨的真实写照。
2024年以来,云南在全面总结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效基础上,开展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打造升级版,进一步补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边疆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不仅如此,云南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把民族地区作为交通建设的重点,推动大理至临沧铁路、保(山)泸(水)高速公路、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省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达11个,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民族地区发展之门进一步开启。
做活“边疆”“民族”两篇大文章,深入实施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扎实开展农民增收、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等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支持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云南持续增强各族群众民生福祉,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的层次和水平。
如今,云岭大地各民族相亲相爱、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阔步向更好的日子迈进。
生态文明的云南智慧
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高黎贡山猿啼鸟鸣的自然之音,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苍山洱海风花雪月的美丽邂逅……彩云之南,万物共生,美美与共。
2025年8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热带雨林中,28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大家族”悠闲穿行。4年前那场引发全球围观的“北上南归”之旅后,这群野生亚洲象重返家园,如今家族“人丁兴旺”——4年新增4头健康小象。
6月,在雨林另一隅,西双版纳保护区监测单元5台红外相机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发现新鲜洞穴23个。作为中国唯一的马来穿山甲分布区,云南新建立的6个穿山甲监测单元初步搭建起穿山甲保护监测体系。
从野生亚洲象的保护繁衍到马来穿山甲的惊喜现身,从偶然相遇到科学守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云南最闪亮的名片之一。作为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
有着“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美誉的云南,6大水系纵贯全省,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海拔高差6600多米,涵盖7种气候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立体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现有的生态系统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类型,各类群生物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
为守护好大自然给予的馈赠,云南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政策法规、完善保护体系、开展保护行动和生态修复,举全省之力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深度参与COP15第二阶段会议,向全世界展示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取得“昆明宣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重大历史性成果。
从精耕一域之治到全域久久为功,云南逐步构建起生态文明领域建设、保护、治理、管控、执法、责任、产权、补偿八大类制度,开创高颜值生态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新局面:重点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10年保持高位,年均值达98.2%;不断增加产业“绿值”,“绿电+先进制造”新优势逐步凸显,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子越走越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绿色主题更加鲜明。
红河州哈尼梯田“生态博物馆”里,农耕文化研学成为热点;普洱市景迈山中,游客们悠然品茶,打卡“云端茶乡”的诗意;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改造后的古村落迎来避暑旅居的游人,叫响“诗意栖居地”招牌……
云南多姿多彩的生态之美,不仅流淌于山川田野,更实现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的跨越,构建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中国云南绿色发展启明高照,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饱含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共谱新篇、绿水青山蓝图铺陈,云南努力奋斗的印迹,可以为南方国家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经验启示。秉承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从云南出发,中国与广大南方国家将在不同文明交相辉映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
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举办为契机,云南愿与“全球南方”一道,共同为推动实现更可持续、更公平、更包容的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