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镇大歇场村,响起了“沙沙”的木刻声。50多岁的村民周永权正俯身刻板,刻刀起落之间,放牧晚归的场景跃然板上。这位昔日拿锄头的庄稼汉,如今却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版画家”。
大歇场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因常有往来马帮在此歇脚过夜而得名。少数民族杂居、马帮长期往来的历史,让这里积淀了深厚的多元文化底蕴。木刻版画是大歇场村的传统技艺,与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至今村民还保留着在民居房梁和门窗上雕刻绘画的传统。
2018年,澜沧县将文艺培训从城市画室搬到乡村院落,首届绝版木刻暨农民画培训班在大歇场村开课,30名村民放下锄头、拿起刻刀,创作了60余幅乡土作品。此后,培训连年开展,“请进来教技法,送出去开眼界”成为常态,农民画培训基地、木刻创作培训基地相继在此落成。村民们以马帮铃响、茶山云雾、民族欢歌等生活元素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也走出大山,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展出,还被游客争相捧作“古道手信”,为村民带来了实打实的收入。
在大歇场,青瓦红墙的民居成了天然展厅,风雨桥廊柱间悬挂着茶马古道系列木刻,“爱情湖”畔的石碑镌刻着木纹样式的爱情箴言。2023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付爱民民族艺术工作室挂牌,新增“大师工作坊”研学课程,艺术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创作,昔日静谧的古村落变身“没有围墙的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写生团师生走进村落,在博物馆对照实物研习木刻,在农家小院与村民切磋技艺,让古老的木刻版画纹样变成了解码传统技艺的“活教材”。
如今,大歇场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产业为基,推动“研学+文旅”融合发展。2024年,大歇场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76.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230元。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