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缪家营社区吴南山现代农业基地,“85后”花农李俊指尖划过智能控制屏,灌溉、通风、遮阳、加湿的指令瞬间传到整片温室。在他的基地里,1人能高效管理近百亩大棚的灌溉,加上管理人员共30人就能完成全方位运维。
李俊的花卉种植之路从2009年开始。这一年,他从部队退役,在冷库打过工,也开过旅游大巴,最后决定回归土地,跟着家人在澄江、宜良用传统方式租田种花。
“那时候全靠经验,看天吃饭。”李俊说,每天起早贪黑,但花卉的品质和产量一直不稳定。2017年,李俊的种植事业出现转机,他跟着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去肯尼亚考察,当地高海拔地区种出的玫瑰品质让他很震撼。
李俊回忆,那一刻才明白,好花是靠科技种出来的。这次考察后,他把基地迁到曲靖马龙的高海拔区,种植面积扩大到136亩。2019年,李俊又去了农业技术领先的荷兰,了解智能温室和无土栽培“未来农场”。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种植理念,从玫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到大棚建造技术,再到改种无网彩色玫瑰,他把荷兰的先进经验一步步用到自己的种植中。
2022年,李俊在泸西县投资千万元建成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今年,他在呈贡区租下近百亩土地,又投资2000万元打造了升级版“智能花房”。“国内外绕了一圈,还是呈贡最理想,是真正的黄金种植区。”李俊说。
李俊的“智能花房”像一座“花卉工厂”,靠国内领先的智棚系统精准调控光、温、水、气、肥。系统会根据实时数据自动操作,晴天每天自动灌溉20多次,每平方米用水约7升;温度高了自动开棚降温,低了就加温,一天最多开关大棚百次;空气干燥时用高压迷雾系统加湿,施肥时用RO纯水稀释肥料,避免杂质干扰。
“这套系统就是‘超级花保姆’,人工做不到这么稳定和精细的环境控制。”李俊介绍,目前基地玫瑰每平方米年产量为180至250枝,能根据品种实现全年均衡生产,年亩产值最高可达20万元。
“市场在变,技术在变,但种花人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土地的情怀不会变。我们要更新观念,让科技赋能云花产业,让呈贡的鲜花走得更远、更久。”李俊说。
本报记者 张雁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