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龙陵县旱地优质稻逐渐由青变黄。在镇安镇的台地间,旱稻长势喜人;龙江乡的茶园中,茶香与稻香交融,“一地双收”前景好。
镇安镇大水沟村拥有1400亩良田,土壤肥沃,却因水资源短缺、缺乏灌溉条件,荒废了10余年。近年来,通过“水改旱”工程,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改种玉米、大豆等作物,今年在县农业部门推广下,村里还首次引种旱地优质稻。“以前种水稻,引水太难了,抽穗、灌浆都不理想。”大水沟村冬笋林小组种植户杨生科说,“今年在农技部门推荐下改种旱地稻,现在穗实饱满,长势特别好,我们有望实现‘吃自家米’的愿望。”
在大水沟村300余亩旱稻示范地里,稻浪滚滚、金光点点。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已成为丰产田。大水沟村党总支书记陈应才介绍,大水沟村属冷凉山区,台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旱地优质稻。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种植300多亩优质旱稻,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总收入60余万元。
旱地优质稻采用轻简化种植管理方式,使用播种器实施“三干直播”,每亩播种2至2.5公斤,行距20至25厘米、株距15厘米,亩均1.7万至2.1万穴。相比传统水稻,该技术省去泡田、育秧、插秧等环节,劳动强度和灌溉成本大幅降低,人工及用水成本下降30%,亩产可达450至600公斤,适宜不同海拔的雷响田、坡地和台地种植。
除了单作,旱地优质稻还适宜与经济作物协同种植。在龙江乡赧等村,种植户李能信就在茶园中套种了13亩旱稻,从播种到管护,得到了县乡农技人员的全程指导,长势好于预期。李能信介绍,他家有10多亩茶地,今年做了茶树重修剪,本来准备在茶地上种包谷。经县乡农技员宣传指导,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茶地上套种了旱地优质稻。“从目前长势来看,预计亩产500公斤,增收1万余元。”李能信高兴地说。
茶稻套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旱稻能够吸收茶园中多余的养分,减少肥料投入;旱稻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稻茶共生还有助于双向抑制病虫害,真正实现“一地双收”。龙江乡高级农艺师杨德荣介绍,今年全乡在茶地套种150多亩旱地优质稻,通过作物优势互补,既节约肥料农药成本,又提高经济收入。
今年龙陵县在10个乡镇海拔800至1800米的台地和雷响田,共推广旱地优质稻5540亩,实行统一供种、技术包片、网格管理机制,推动旱地优质稻种植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聚焦技术指导、示范带动和经验推广,组织农技人员下沉田间,精准防控病虫、鼠、鸟危害。”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艳波说,要总结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加强测产与宣传,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本报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陈彩芬 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