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年会开幕式上,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和中国日报社联合设立的文创展台,成了会场最火的“打卡地”之一。一排身穿民族服饰的毛绒小象挂件,引得参会嘉宾纷纷称赞“太可爱了”。
这款毛绒小象挂件由中国日报社文创团队设计小象形象,并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毕跃英及其工作室设计配饰,采用彝族(撒尼)刺绣技艺纯手工绣制完成。设计灵感源自毕跃英小孙子的一张照片。在创作讨论中,毕跃英建议为毛绒小象戴上撒尼宝宝帽,再配以刺绣肚兜,通过这两个标志性细节,让小象既保留萌态,又体现民族韵味。
撒尼宝宝帽和肚兜延续了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纹样则充分展示了民族刺绣技艺,以细腻针法勾勒出多种颜色交织的图案。整个作品的关键词是可爱、健康与乐观,让非遗刺绣走出传统框架,融入现代生活与童趣表达,以更亲切的方式走向大众。
“‘阿诗玛’身上的服饰,和这只小象身上的服饰很像呀!”因为这只头戴着撒尼宝宝帽的小象,前往昆明石林的柬埔寨嘉宾对云南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喜欢上石林这一个充满撒尼独特风情与文化的地方。
“漫步在石林,我感到格外舒适。”柬埔寨记者俱乐部秘书长、《和平岛报》总经理彤·索婉朗斯蕾感慨道,“景区面积广阔,但绿植疏密有致,步道洁净如洗,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与守护。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云南人民用心呵护世界遗产的生动体现。”
“2023年我曾来过石林,也是这位‘阿诗玛’导游为我们讲解。”柬埔寨巨鹮新闻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宾博纳已是第二次到访。他一边说着,一边从手机里翻出两年前与导游的合影,兴奋地展示给同行的代表团成员和导游看,手机里和手机外的世界仿佛时光重叠。
时隔两年再次相见,宾博纳与“阿诗玛”导游相视而笑:“我们再合个影吧,这是难得的缘分!”他举起手机,镜头定格下又一个温暖的瞬间。
本报记者 常远 李吒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