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8时,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孩子们迎着朝阳走出家门,十几分钟后就走进了塔城镇中心完小明亮的教室。在智慧教室里,孩子们通过云端同步接受优质教育;实验室中崭新的理化仪器排列整齐;图书室里的双语绘本吸引着孩子们驻足……
“40年前,他们的父辈为了上学,每天要徒步2小时穿越密林。教室是破旧的庙宇祠堂改建的,唯一的教具是一块裂了缝的黑板。”回忆起当年的情形,维西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李祥感慨,“上世纪90年代我刚到攀天阁小学时,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当时不仅要带3个班,还得兼顾学校管理,大家都说这叫‘一专多能’。现在,学生们上课都用电子白板,彻底告别‘粉与灰’的时代了。”
“当年,学校的篮球架是两根木头支起来的,学生得排队才能轮流摸一下球。”陈李祥说,现在,维西县各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用具焕然一新。篮球从“一校一球”到“一班一球”再到“一人一球”,宽敞平整的操场取代了昔日简陋的活动场地,维西县持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让校园内外“旧貌换新颜”。
在康普乡中心完小,傈僳族学生用非遗乐器“起本”演奏民歌;在塔城镇中心完小,藏族学生跳起的锅庄舞课间操成为校园一景;植根多民族文化的沃土,维西县各中小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少年儿童在艺术熏陶中筑牢文化自信。“如今,培养学生的目标已全然不同。”维西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马玉玺坦言,过去读书多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现在学校更注重品格培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是维西教育40年来翻天覆地变革的生动注脚。
2010年,维西县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同时启动以集中规模办学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逐步完成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如今,维西县84所学校遍布城乡,1397名教师守护着21782名学生的求学梦;全县71所幼儿园让全县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上学”;高中毛入学率81.1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64%,残疾儿童入学率10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命运的改变。
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维西县多年来从丽江、大理等地引进教师,虽为当地教育奠定了基础,但师资力量仍存在专业不对口、学历偏低等明显短板。2017年起,维西县将教师招聘门槛提升至本科,硕士研究生也开始走进山区课堂,师资团队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持续提升,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随着维西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学生的职业理想也在悄然转变:从前多数人渴望“走出大山”,如今越来越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归故乡,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为进一步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维西县将智慧化管理理念融入校园,建立“一生一档”,为每名学生精准提供生涯规划指导。下一步,维西县还将推进“一师一档”“一校一档”建设,推动定制化培养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贡秋次仁 彭少杰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