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红河县壹号农场——

“一只鹅”孵出“一条链”

壹号农场养殖的雏鹅。 本报记者 殷洁 摄

循鹅声而至,白色屋舍整齐排列,蓄水池充盈干净,一座现代化养殖场在红河县浪堤镇红波洛村的田野间格外显眼。“今年预计能出栏5万只肉鹅,我们全部自我消化做终端市场,预计收入可达900万元。”壹号农场创始人李斗忠一边观察小鹅长势一边介绍。

2019年以前,壹号农场所在地还是一片荒地。李斗忠带着回乡创业的壮志与养殖肉鹅的技术回到家乡。如今,农场已有7间育雏房可以同时育雏小鹅2万羽以上,5间超过600平方米的大鹅舍,并配套实时监控摄像头、光伏发电系统等。

“农场占地160亩,都是通过农户流转来的。”李斗忠介绍,在浪堤镇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员、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农场动员了68户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闲置土地流转,让农民成为股东,按股分红。2024年,合作社社员人均分红约2800元。

育雏房一排排整齐的鹅笼里,小鹅们正欢快地扑腾着翅膀。饲养员陈昌居正蹲在鹅笼前,小心翼翼地给它们投喂饲料。“每月32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在家门口干活,心里踏实得很。”陈昌居说。

同时,壹号农场通过推广鹅苗认养制,扩大养鹅规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把饲养管理、免疫程序、疾病防控、养殖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毫不保留地教给乡亲们,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养鹅能手。”李斗忠希望借由自己的力量,带着家乡人做出点名堂。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壹号农场与全镇8个村委会553户农户签订了商品鹅购销协议,数量达2万羽左右,由农场提供技术指导、订单生产、跟踪服务、保底收购等全流程服务,带动农户增收。“农场不光教我们养殖,还从我们手里收购玉米、象草喂养肉鹅,我们的收入又多一份。”农户李甫章每天都精心打理家中的肉鹅和象草,生活有滋有味。光鹅饲料一项,壹号农场就为农户创收20余万元。

“希望以‘一只鹅’孵出‘一条链’。”谈及未来发展,李斗忠说,“希望不断增加肉鹅产业的附加值,从只卖鹅肉逐步转向养殖、屠宰、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鹅毛、鹅掌、鹅肝都是宝贝。”目前,日屠宰超1000羽肉鹅的屠宰场已开始试运行,将为延伸鹅产业链解决“卡脖子”的问题;5个卤鹅连锁店预计9月内开业,成为壹号农场卤鹅品牌的第一块“试金石”。

本报记者 殷洁

  • 麒麟区:乡村聚富 群众增收

  • “一只鹅”孵出“一条链”

  • 报头

  • 闯出林下土鸡产业突围路

  • 乡村田野唱响绿色牧歌

  • 农技推广应用助华宁早熟柑桔上市

  • 用好资源做优产业

  • 金融“活水”润泽乌蒙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