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孔丽萍
石头山上苹果红,稻花田里鱼欢跃,漫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田间地头,到处是喜人的丰收图景。这背后,离不开审计人持续奔走的忙碌身影。近年来,红河州审计机关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切实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确保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我们坚持以资金为纽带、政策为导向、民生为根本,不断查问题、促规范、建机制,有效提升涉农资金效能,夯实乡村发展根基。”红河州审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找准审计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三农”审计实现从单点监督到系统治理的升级,有力地回应了农村群众的所急所盼。
在全州高标准农田专项审计调查中,由“领导+业务科室+专业人员”组成的“大兵团”审计组,在翻阅资料、现场核查、走访座谈等传统审计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对高标准农田工程项目实施地矢量数据、一次性种粮补贴等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切实提升审计效率。
沿着“资金—项目—政策—政治”的方向,审计组积极加强审后建议研究、审后整改研究,积极发挥审计在护航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围绕规范项目运作,促使被审计单位分级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机制等93项制度和机制,有力守好老百姓的“米袋子”。
针对农业农村工作涉及领域多、范围广、资金总量大但分散等特点,红河州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人工智能分析等数字化审计优势,通过比对分析自然资源、社保、民政等多部门数据,切实提升审计监督精准度和穿透力。
“数据赋能让我们在审计中实现了农业数据与外部数据深度融合,打通数据壁垒,快速查验各种补贴的真实性。”个旧市审计局审计组负责人表示,在数据赋能的基础上,审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踏勘项目现场,就惠农政策享受、补贴资金发放情况进行逐一核实,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入农户口袋。
在边境幸福村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专项审计调查中,审计组紧盯各类资金的拨付、分配、使用等环节,关注政策措施落实过程中大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和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以及政策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从项目设立入库、实施推进、运营管护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项目建设的保障水平。
在涉农领域审计监督中,开远市审计局以“财务分析小组+数据分析小组”推行项目、数据“双主审”,建立耕地保护、种粮补贴、政策保险等重点惠农补贴数据分析模型20余项,促使相关职能部门举一反三开展自查自纠,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近年来,红河州审计机关先后开展了高标准农田、粮食安全、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涉农领域专项审计,各审计组围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涉农政策贯彻落实等情况,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深度核查,实现审计项目质量和效率双提升,显著提升了农业农村领域的规范化水平,为红河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贡献审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