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教卫生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大学通识教育教学成果在文博会引关注——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云大方案”

日前在昆明举办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携“多课聚合·教研融通·数智实践·产教协同”系列教学成果集中亮相。从纳西族非遗传承创新的虚拟仿真实验到产教融合课程学生的精美文创作品,再到体系化的慕课与影像志成果,系统展示了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深厚底蕴,更为全国高校系统化开展此类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云大方案”。

立足国家战略与云南实际,云南大学始终将服务“三个定位”作为办学的重要方向。为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学校依托民族学A+学科和国家一流专业优势,有组织地构建了面向全校的民族团结进步系列品牌通识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突破了传统通识课“单点讲授”的局限,确立了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通过“多课聚合”策略,形成了涵盖中华民族发展史、风俗文化等基础理论课与创新实践课的立体课程矩阵。其中,核心课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前沿的教学设计与显著成效,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同时,其虚拟仿真课程部分还获评国家一流课程。

科研反哺教学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云南大学将教研融通作为激活学生探究式学习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推动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深度转变。

课程团队鼓励学生围绕民族团结、非遗传承创新等主题开展自主研究。同时,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持续优化课程矩阵,建立起跨学科、跨院系的协同教学机制。借力信息技术,团队开发线上精品课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堂内外、理论实践的有机衔接。

拥抱数智时代,云南大学积极运用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创设虚实相融的文化育人新场域。在文博会现场展示的“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东巴文化魅力,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感。

同时,学校深化产教协同,与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签约,聘请了14位企业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等担任行业导师,并与7家省级非遗工坊及34位传承人建立合作,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这种模式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本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产业一线,拓宽了就业与发展路径。

本报记者 王永刚

  • 国家干热区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圃(元谋)举办科普开放日活动

  • 昆明理工大学地学博物馆举办科普月主题活动

  • 260余名师生走进甘蔗种质资源科普课程

  • 报头

  • 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云大方案”

  • 优化创新布局 增强技术供给

  • 数字孪生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技术项目启动

  • 专家学者齐聚元谋共商余甘子产业发展

  • 119名运动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同台竞技

  • 在跳动心脏上同步完成人工心植入与搭桥

  • 云南省中医药服务贸易联盟在昆成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