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绿色普洱 上一版   
下一篇

思茅区曼连社区大荒地小组推动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

破茧成蝶焕新颜 荒地生金引客来

大荒地村旁的洗马湖湿地公园。 本报记者 胡梅君 摄

曾经的思茅区南屏镇曼连社区大荒地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郊村落。如今,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居目的地”,吸引着越来越多追求慢生活、亲近自然的游客和旅居客。从“荒”到“金”,从“边角地”到“新绿洲”,大荒地村的蝶变,是普洱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旅居经济的生动缩影。

“以前单纯靠出租自家房子维持生活,村民守着好山好水摘茶叶、做农活,只能挣点辛苦钱。现在我们积极发展‘旅游+居住’,游客到了我们村可以看湖光山色、品味本地美食、享受慢节奏生活。”大荒地村党支部书记蔡红兵述说着村里近些年的新变化。

大荒地村位于城郊接合部,过去产业单一,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大量农房闲置,土地价值未能充分释放。面对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消费升级趋势,思茅区敏锐捕捉到都市人群对近郊休闲、短期旅居、体验自然的迫切需求,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路径,立足毗邻洗马湖畔、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气候宜人的资源优势,明确“城市近郊慢节奏生活旅居服务村落”的定位。

确立了以生态田园为基、特色民居为形、文旅体验为引的发展思路后,区镇两级聘请专业团队编制发展规划,重点培育民宿集群、文创艺术、健康养生等业态。全村16名党员带头,带动104户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自筹资金完善路口人行横道、绿化带和相关标识。截至目前,大荒地村已成功引进培育特色民宿、画家工作室等旅居项目20余个,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空地78亩,引入社会资本超2000万元。

村庄振兴,关键在人,出路在策。思茅区选派组织、规划、文旅等部门干部下沉一线,成立区、镇、村组三级摸底小组,通过入户走访、意愿征集,建立起基本情况、可盘活资源、改造意愿、技术特长“四本台账”,差异化发展旅居消费新场景,避免“千户一面”。

实践中,大荒地村坚持“一户一特色、一院一风景”,引导农户依资源条件选择路径——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党员带头将住房改造为民宿,村民积极响应,腾退空间用于道路、口袋公园等设施建设。在300余亩的集中居住区内,如今搭建起美食街、快递站、养生馆、小影院、儿童游乐场等业态,其中特色餐饮36家、民宿15家,共有旅居客房486间。800米长的村内道路两侧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昔日冷寂的村庄重现烟火气。

依托普洱茶、咖啡等特色资源,部分村民推出管家式服务,开设研学体验店,提供采茶、品咖、哈尼刺绣体验等项目,推动产业链从“住”的单一供给,拓展至“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增值、农民增收。

为提升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村党支部牵头与专业运营公司签约,引入整体规划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产村融合、整村打造。在村口湿地公园附近,闲置民居被改造为非遗绝版木刻文化体验馆、咖啡馆等新业态,既保留乡土风貌,又打造出游客“第一印象点”。

通过实施“庭院绿化”行动,大荒地村创新利用废砖铺路、废器为盆、废宅建园,实现“盆景变风景、庭院变花园”;建立“小组议事会”“见面会”制度,完善议事协商机制,推动大事共议、急事共商、要事共决、难事共解。

2024年,大荒地村接待游客11万人次,长期旅居客超1500人,旅游总收入约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0万元,带动本地就业1000余人。曾经的“大荒地”,如今已成为思茅区城郊旅居经济的一颗新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富特色的业态、更优服务的环境,迎接八方来客。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瞿园圆

  • 破茧成蝶焕新颜 荒地生金引客来

  • 旅居绿美山水间 共品普洱茶咖香

  • 报头

  • 回信精神巡回宣讲覆盖10县(区)

  • 普洱市充电桩全新升级

  • 电力赋能茶香更浓

  • 莫让党报党刊学习走过场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