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西盟:边疆人民心向党 阿佤山交出民族团结新时代答卷

西盟县城。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李扎俄给群众讲述李保的故事。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 沈浩 胡梅君 通讯员 李毅

1951年元旦,在宁洱红场上,普洱26个民族的代表用佤族习俗剽牛盟誓,刻石明志,立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如春风过境,为这段历史赋予新的时代注解。“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已成为佤山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动力,如火炬照亮了续写誓词碑故事的征程。

深学回信启新程

2024年底,一场融合艺术与思想的“文艺+宣讲”活动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掀起热潮。文艺工作者以精湛的表演将红色记忆转化为动人篇章——从1950年进京观礼的荣光到垒石盟誓的民族团结壮举,从李保、岩火龙用生命捍卫誓言到“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的决心,这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通过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焕发新生,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峥嵘岁月。

“西盟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展现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财富。”本土音乐制作人杨林春在创作中收获深切感悟。

这种沉浸式宣讲巧妙融合佤族传统歌舞的原生态韵味与戏剧叙事感染力,让理论宣讲既具民族风骨又有时代温度,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引发强烈共鸣。

“通过参与活动,我真正读懂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各族人民才能携手走向繁荣。”从外地来到西盟工作的“新西盟人”杞万翠动情地说。

在近期开展的“我们都是收信人”主题宣传活动中,西盟县“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将回信精神传递至村村寨寨、校园企业。中课镇小学学生王真观看节目后说:“能参加活动让我感到非常开心,我们青少年一代真的很幸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继续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场文化盛宴持续绽放光彩,后续创作的《盟誓》《回信》等文艺精品,以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西盟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壮美画卷,讴歌边疆人民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原创民族歌舞剧《盟誓》借助社交平台的直播吸引众多网友参与。剧目导演岩峰说:“我们以垒石盟誓为精神纽带,用艺术语言讲述直过民族跨越千年的故事。”

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格局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回信精神从舞台延伸到田间地头,从佤山深处传向更远方。这种人人都是收信人、人人都是宣讲员的辐射效应,正在持续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灿烂光辉。

垒石盟誓薪火传

在西盟县勐卡镇佛殿山垭口,一座高约3米的石塔庄严矗立,这是民族团结盟誓塔。当年,西盟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签字代表拉勐、麻哈允、李保等人回到佤山后,带领上千名各族群众每人捡一块石头垒成石塔,象征各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发出“一心一意跟党走,海枯石烂不变心”的铮铮誓言。

作为签字代表李保的后代,西盟县拉祜族文化促进会理事李扎俄时常来到塔前,为年轻干部和学生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誓词碑精神的鼓舞下,各族代表历经考验,无一人背叛誓言。”李扎俄说,“作为盟誓代表后代,我们要牢记誓言,传承弘扬先辈优良传统,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通过言传身教,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近年来,民族团结盟誓塔已成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的重要地标,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和研学团队前来瞻仰学习,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悟民族团结精神,让跨越时空的坚定信念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每次来到盟誓塔,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勐卡镇干部职工李健菠感慨,“作为新时代的边疆建设者,我们要将这份团结精神转化为实干力量,共同守护好、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产业兴边结硕果

秋日的西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年来,西盟县始终坚持把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1+3+3+1+X”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甘蔗、坚果、林业等产业。

“现在企业不仅提供种苗技术,还实行保底价收购,村集体协调服务,我们每亩坚果收益稳定在6000元以上。”新厂镇永广村村民岩金望着绵延的果林说,通过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土地入股的合作模式和“4321”“3331”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5.3万亩澳洲坚果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在西盟县翁嘎科镇英候村,百香果种植同样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种植大户岩说笑道:“这些‘金疙瘩’让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规上企业西盟县鑫森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工作,物流运输车辆穿梭不断,车间厂房一派繁忙景象。

“2024年,我们的产值超过5500万元,旋切单板业务规模位居全省第一。目前,精深加工厂已经投入使用,首年精深加工产值预计可达5000万元。”西盟鑫森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辉介绍。

产业兴旺的同时,西盟县还紧扣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实施农村“两污”治理、厕所革命、绿化美化等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在翁嘎科镇,以“绿美乡村”“四旁植树”为核心的生态改造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村寨面貌。如今漫步村中,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入户路串联起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村民岩科感慨:“环境美了,生活好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力所乡探索实施集体、企业、专员、群众共同治理的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微模式”,不仅让农村垃圾问题得到解决,还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走进我们村寨,屋舍掩映在绿树红花间,青灰色的瓦片与绿树红花相映,再也不是垃圾遍地。”龙坎村党总支书记岩纳笑着说。

以产业兴旺为笔,以生态宜居为墨,西盟县描绘出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图景。‌西盟县始终牢记“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的殷切嘱托,在阿佤山的沃土上播撒幸福的种子,让“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的铮铮誓言代代相传。

稳边固边守安宁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中缅边境的层峦叠嶂之间。65岁的巡边员岩聪已经踏上了他每日守护的10.8公里边境线。自5岁起跟随父亲巡边,他在这条路上已整整走过60个春秋,累计行程超过16万公里。

“179号界碑立起来的那一年,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这或许就是我与这条边境线最初的缘分。”岩聪轻抚界碑,目光炯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边疆各族儿女前行的道路。作为一名护边员,岩聪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倍感振奋。”岩聪的语气中充满自豪,“守边护边是我们边疆各族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还能走,就会一直走下去。”

如今,岩聪依然默默行走在崇山峻岭间,而他只是西盟无数个守边人的缩影。

有89.33公里边境线的西盟县,始终以守边为己任、稳边为重点、强边为核心,不断筑牢边境线上的安全稳定屏障。

娜妥坝新街组联防所海拔近2000米,背靠险峻的娜妥坝大黑山,常年雨水丰沛,给强边固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备受鼓舞,我们联防队员大多是本地各民族村民,正是靠着这份团结,再难走的路也能踏平。”所长金树良说。

近年来,西盟县坚定不移把维护边疆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坚决扛牢强边固防政治责任,一体推进平安边境县建设,建立健全边境网格化管理权责清单,采取“编配科学、联合一体、小型多能”方式高效运行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创新建立“一体指挥”“两所联动”“三防融合”“四方挂联”工作机制,把民族团结与强边固防紧密结合,不断筑牢边境安全铜墙铁壁。

如今的西盟,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守祖国边疆、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之花在西盟佤山大地常开长盛,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谱写出一曲曲边疆团结和谐幸福新乐章。

  • 信息画笔描绘新卷 数字赋能产业跃迁

  • 西盟:边疆人民心向党 阿佤山交出民族团结新时代答卷

  • 报头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